缩略图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管理和生态水利的应用探究

作者

韦有岭

连云港铭禹水利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222100

摘要: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然而,当前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设计缺失、管理不善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河道治理的效果。本文旨在分析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以期为提升河道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问题;生态

引言:由于河流受污染,使居民的生活用水受到了制约,还影响到了河流的防洪功能,河流的污染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了人民的生产生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河道进行合理的、科学化的、现代化的治理[1]。

一、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缺失

设计环节在河道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当前的设计实践却常常暴露出全面性和整体性思考的缺失。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设计人员对节能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以及缺乏先进的节能设计理念和方法。部分设计人员对现代节能技术的掌握不够全面,在设计过程中往往无法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来优化河道的节能效果。他们可能仍然沿用传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未能及时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这种滞后不仅限制了节能技术的创新应用,也影响了河道治理的整体效果。此外,设计人员在节能设计时往往过于关注单个环节的节能效果,而忽视了整个河道系统的协同作用。河道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形态、水流特性、生态因素等都对治理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就可能导致河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淤积、污染等问题。例如,不合理的河道形态设计可能会加剧水流冲刷,造成河岸侵蚀;忽视生态因素的设计则可能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影响生态平衡[2]。

(二)管理不善

河道治理的管理环节同样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源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管理手段的落后。一方面,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导致治理工作难以有效推进。在河道治理中,责任划分不明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各部门之间可能存在职责重叠或空白,在治理过程中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此外,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也使得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难以顺畅进行,从而影响了治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管理手段的落后也制约了河道治理水平的提升。当前,部分地区的河道治理仍然依赖于传统的人工监测和评估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准确反映河道的实际情况。缺乏先进的监测和评估技术使得管理人员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河道治理中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治理效果。此外,管理意识的薄弱也是导致管理不善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管理人员对河道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可能过于关注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河道治理的长期效益和生态价值。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影响了河道治理的效果,也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3]。

二、生态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一)生态护岸:绿色守护,河道新生

生态护岸是现代河流治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摒弃了传统硬质护岸的单一功能,更多地运用了绿色环保的材料与设计理念,以营造稳定而富有生命力的河道生态系统。生态护岸最大的优点是“生态”。它采用植物、天然石材等天然材料,经过科学的布局与结构设计,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河道的稳定性与抗冲性,而且能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天然材料具有多种功能:植物根系固土、减少土壤侵蚀;天然的石料,可以起到天然的过滤作用,减缓水流的流速和冲刷。与传统的硬质护岸相比,生态护岸更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避免了硬质护岸可能造成的生态隔离、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而是通过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来促进水生生物的繁殖[4]。生态护岸为鱼类、贝类和昆虫等提供了更贴近自然的生存条件,因而形成了更丰富的生物群落。另外,生态护岸可以有效地提高河道的自我净化能力。生态护岸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及微生物分解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这样的自然净化过程,改善了河道的水环境,也为周围的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健康的亲水空间。生态护岸设计与实施应充分考虑河道自然形态与生态要求。通过合理布局、结构设计,使生态护岸不仅能满足河道稳定、防冲刷的需要,而且能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5]。

(二)生态疏浚:科学治理,保护生态

疏浚工程不只是单纯地开挖、清理河道,还应注意保护河道生态环境,避免对水生生物及生境造成破坏。在实施生态疏浚工程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疏浚方案。这涉及到挖泥的深度,宽,范围,选择适当的挖泥设备及工艺。疏浚河道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河道的天然形态、水流特征及生态因子,以保证疏浚河道在保持原有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保持原有的自然景观。同时对疏浚工程进行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例如,疏浚前要做好详细的生态调查,摸清河道内水生生物的分布及习性,以避免疏浚作业时发生的问题。另外,采用环保的疏浚设备及工艺,如低噪声、低震动等,可减少对水生生物的扰动。采用生态疏浚技术,不仅能有效地改善河道水流条件,提高泄洪能力,还可以促进河道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疏浚工程使河道更平坦,水流更平稳,更利于水生生物的繁衍。通过合理的处理方法,对疏浚过程中产生的泥沙、污染物进行合理的处理,避免了对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6]。

(三)生态修复:恢复生态,提升自净

对已被破坏的河道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引入合适的水生动植物,恢复河流的生态平衡,增强河流的自净化能力,以及生物多样性。在实施生态恢复时,首先要明确生态恢复的对象与范围。根据河道破坏情况及生态要求,制定具体的整治计划。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河道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确保整治后的河道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与自然景观。其次生态修复也强调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如采用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岛等措施,可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人工湿地能够模拟天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利用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实现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而生态浮岛则能在水面形成一个个小型生态圈,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另外,在河道中引入合适的水生动植物,也可恢复河道生物多样性。这些生物群落能够起到改善河流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结语:

水利工程河道治理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然而,当前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治理效果。生态水利作为一种新的治理思路和方法,在河道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实现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河道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还可以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促进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

参考文献:

[1]申少杰,张庆祥,李冰洁,等.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与生态水利应用[J].城市建筑空间,2023,30(S1):449-450.

[2]张世安,吴嫡捷.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管理和生态水利的应用[J].科技风,2019,(13):193.

[3]叶欣.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管理和生态水利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01):171.

[4]张玲.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管理和生态水利建设的应用[J].湖北农机化,2018,(09):64.

[5]叶培锁.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管理和生态水利的应用[J].珠江水运,2018,(17):97-98.

[6]郭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管理和生态水利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8,(0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