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时间管理的“破”与“立”
岳丽华
平罗县第四幼儿园
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作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人学坡度”,衔接不好势必会影响幼儿的小学生活与学习。因此,在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提出“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时间,学会按时作息,养成守时,不拖沓的好习惯”。可见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对做好幼儿入学准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园站在儿童的视角,将时间管理融入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尝试帮助幼儿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有效管理时间的良好习惯,减缓入学坡度,帮助幼儿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一、摆脱“时间焦虑”,关注幼儿“内在节律”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们严格按照一日作息安排开展活动,每个环节都安排许多内容。他们常常更关注在固定时间内是否完成了固定任务,“慢”的幼儿会被不断催促,这种做任何事情赶时间、求效率的行为其实就是典型的“时间焦虑”,不利于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养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力求摆脱“时间焦虑”,基于幼儿成长和认知的规律,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内在节律”慢慢成长。
1.尊重差异,提升时间感知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幼儿发展既有纵向差异,又有横向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时间管理能力的培养上要做到因材施教。如“人园签到”活动,我们站在纵向差异的角度,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创设不同的活动方式,小班游戏式签到,中班互动式签到,大班记录式签到。除此以外,一日活动中我们尽量减少对集体的统一要求,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幼儿,减少幼儿在单位时间内的紧迫感,尊重幼儿发展的横向差异,如在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缩短或延长活动时间,自主、自然地进行环节的转换,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幼儿的时间概念。
2.遵循渐进,丰富时间体验
幼儿的发展是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在提升幼儿时间管理能力方面我们遵循幼儿成长的渐进性,为幼儿创造更多与时间互动的机会,帮助幼儿感知时间,丰富对时间的体验。以“入园签到”为例,我们尝试“动态签到”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每天的签到不再是以单一的精确的时间来划分,而是更全面地体现幼儿来园天数、来园时间、来园状态,并充分利用每一项数据进行“多元化”评价。根据来园天数,我们统计幼儿的出勤情况,以鼓励幼儿天天来园,争做“全勤好宝宝”;根据来园时间,我们比一比“今天和昨天”表扬每天早一点点,每周越来越早的幼儿;根据来园状态,寻找“进步宝贝”………我们看到在“渐进”的力量下,每个幼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按照自己的内在节律发展,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成长。
二、突破“时间割裂”,丰富幼儿“时间经验”
幼儿天生喜欢自由自主,他们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安排,而教师往往受幼儿作息安排的局限,“合理”组织一日生活,导致幼儿总是被时间催促着,完成一个又一个活动一项又一项任务,让生活和学习变得机械、单一,从而产生了时间的“中断”与“割裂”,无法更好地建立教师与幼儿之间或者幼儿与幼儿之间友好的关系,不利于创造属于他们的完整的学习与生活。因此,要突破“时间割裂”必须给幼儿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获得“时间经验”
1.日常融入,积蓄时间认知
“时间”相对幼儿来说较为抽象,“时间体验”能帮助幼儿获得更为具体、生动的经验。因此,我们尝试打破时间的割裂,充分利用多种场景,将体验活动巧妙地融入幼儿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帮助幼儿积累时间经验。如利用廊道创设“时光隧道”,利用阳台一角开辟“时光绘本馆”帮助幼儿认识时钟、时间,感受时光流逝。又如幼儿户外活动时,体验“一分钟拍球”“一分钟跳绳”;幼儿集体活动时体验“神气的'一分钟’”;游戏活动中投放“超级拼图”“小小文具盒”“红领巾”等材料开展实际操作活动让幼儿在一系列日常活动中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积累丰富多元的时间体验,从量到质,全方面激活幼儿对时间的认知。
2.同步转换,支持时间规划
真正做好幼小科学衔接中的时间管理教育,更需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关注活动过程,冲破时间界限,打破“时间割裂”。因此,我们就要寻求师幼双向改变,同步转换。即教师放手,给幼儿完整的学习与生活时间,尊重幼儿的自主安排,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兴趣与思考,大胆规划,自主计划。如在一次“点点免”项目活动中,幼儿在去照顾点点免时发现它逃跑了,幼儿满心担忧,他们想要在阳光田园寻找点点象,但是又担心耽误户外锻炼。那是向惯常的作息时间妥协还是遵从内心不被时间催赶?教师和幼儿选择了后者,他们相互商量,重新规划,平时身体素质好,动作灵活的幼儿留在阳光田园寻找点点免,身体素质弱一点的幼儿则开展体育锻炼活动。这样的安排顺应了幼儿不同的发展需要,允许在活动和活动之间进行转换、调整,让时间松弛下来,让规划变得更有意义,让教育变得更有价值。
三、走出“时间控制”走向幼儿“共同生活”
幼儿园作为幼儿学习与成长的场所,会受传统时间观念和固有作息安排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和幼儿都形成了每个环节、每个活动的开始、结束都由教师严格把控的意识导致幼儿在时间管理方面缺乏积极性、主动性,从根本」偏离了以幼儿为本的立场。因此,教师要重塑时间教育理念,理解和支持幼儿对时间的认知与表达,实现教师与幼儿双向成长。
1.“时间清单”,激活自主成长。
幼儿的生活、学习与时间息息相关。对幼儿而言,他们有自己对时间的理解与独特认知,幼儿有一百种语言就有一百种时间经验。每一种时间经验都潜藏其中。我们尝试利用“时间清单”的形式,将时间与幼儿日常生活关联,鼓励幼儿积极地去感受时间、讨论时间,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对时间做表征,从而加深对时间管理的认识。在户外游戏、散步、探索等活动中,教师会采用集体提问、小组讨论、个别交流等形式和幼儿互动,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幼儿可以自己记录,也可请成人帮忙记录,将自己的时间感受随时随地记录在“时间清单”上。如户外游戏时.“我出汗了,因为我刚才玩了很久的羊角球”;散步时,“影子在我脚底下的时候,就是中午”;探索时,“幼儿园里的小草长出来了,春天就来了”……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对时间做记录与表征,每一次都是时间经验的不断累积,有助于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逐步提高,不断加深幼儿对时间的体验和认知。
2.“时间榜单”,激发内在潜能
幼儿时间管理能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科学做好幼儿的时间管理,关键在于遵从幼儿天性,尊重和理解幼儿个体差异,珍视日常生活活动的价值。因此,我们一方面利用“时间清单”激活幼儿在时间管理中的自主成长,另一方面通过“时间榜单”激发幼儿时间管理的内在潜能。每个幼儿都拥有自己的“时间榜单”,一方面可以记录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为什么我总是迟到?我吃饭为什么比别的小朋友慢?”也可以记录自己在自我服务、学习能力、做事效率等方面的进步。一份“时间榜单”既可以帮助幼儿清晰地明确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和努力方向,又可以让幼儿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还能让幼儿之间相互借鉴学习,久而久之,在与“时间榜单”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为幼小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时间管理能力是一种能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并让人终身受益的能力。我们立足幼儿,重新审思,打破成人固有的时间观,尝试探索培养方式上的“破”与“立”重塑幼儿时间生活,深化幼儿时间管理品质,真正实现科学的幼小衔接。
基金项目:宁夏幼小衔接专项课题,《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幼儿时间观念培养的实践研究》编码NXJKG242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