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黄亚楠
万荣县解店第一初级中学 044200
摘要:本文聚焦于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入路径创新。通过阐述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多种创新路径,包括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课外实践活动的拓展等,并结合具体案例展示这些创新路径的实际应用效果,旨在为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态文明教育、创新路径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着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严峻的生态问题。初中生物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能够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作为地球公民的责任,从而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这有助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一代公民,他们将具备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丰富生物教学内涵
传统的初中生物教学主要侧重于生物知识的传授,如生物的结构、生理功能、进化等。而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则可以拓宽生物教学的内涵。例如,在讲解生态系统时,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能量流动规律,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样一来,生物教学不再是孤立的知识讲解,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物学科的意义和价值。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教育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知上,学生可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与关联,提升科学素养;情感上,通过学习自然之美与物种之珍,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态破坏的责任感;行为上,将知识化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养成良好习惯。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
部分教师仍然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将教学重点放在生物知识的应试上,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附属内容,可有可无。他们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没有将其纳入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中。这种观念导致在生物课堂上,生态文明教育往往被忽视,学生无法接受到系统的生态文明知识和价值观的熏陶。
(二)教学内容整合不足
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虽然包含了一些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中,缺乏系统性的整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重新整合,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例如,在讲解生物多样性时,可能只是简单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种类,而没有深入探讨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联系不够紧密。
(三)教学方法单一
初中生物教学中,不少教师仍以讲授法为主,方法较为单一。这种模式在生态文明教育中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也无法让学生直观感受环保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例如,仅通过讲解概念和数据,学生很难深入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因此,引入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对提升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四)缺乏课外实践活动
生态文明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传授,更需要课外实践活动的支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由于受到时间、经费、安全等因素的制约,很少组织学生开展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学生缺乏亲身体验,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导致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优化课程内容
1.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知识体系
教师应深入挖掘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整合生态文明相关内容,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例如,围绕“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融合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等内容。在讲解生物多样性时,可涵盖其概念与价值(直接、间接和潜在价值)、面临的威胁(如栖息地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以及保护措施(建立保护区、迁地保护、完善法律等),实现全面而系统的教学。
2. 引入本地生态案例
引入本地生态案例,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生态文明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某城市河流曾清澈见底、鱼虾丰富,却因工业发展和污水排放变得黑臭不堪。通过政府治理、污水处理及生态修复等措施,河流逐渐恢复生机。课堂上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从自身行动保护河流生态,从而认识生态系统脆弱性及人类活动的深远影响,激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二)改进教学方法
1. 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时,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植物的生长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如何预防酸雨的形成?”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如用不同酸碱度的溶液模拟酸雨,观察植物种子的萌发或幼苗的生长情况)、分析实验结果等过程,得出酸雨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结论,并提出减少酸雨形成的措施,如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推广清洁能源等。这种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生态文明意识。
2.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态文明问题。例如,在讲解“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时,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角色,如森林管理员、木材商人、环保志愿者、当地居民等。让学生扮演这些角色,进行一场关于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辩论。木材商人可能会强调木材的经济价值,认为应该加大森林砍伐力度;而环保志愿者则会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提供栖息地等,主张保护森林资源。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加全面地理解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课外实践活动
1. 开展生态调查活动
学校可组织学生开展生态调查活动,如校园生态系统调查或社区绿地调查。学生可通过观察植物、动物(如鸟类、昆虫)、土壤及水体状况,了解校园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发现存在的问题,如绿地减少或水体污染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可提出改进建议,并参与校园绿化、水体净化等实践。此类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还能强化其生态文明意识与责任感,为共建美好环境贡献力量。
2. 建立生物园或生态角
学校可以建立生物园或在教室设置生态角,为学生提供一个亲身体验生态文明的场所。在生物园中,可以种植各种本地的植物,养殖一些小动物,如蝴蝶、蚯蚓等。学生可以参与生物园的建设和管理,如种植植物、浇水施肥、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等。在教室生态角,可以摆放一些小型的植物盆栽,让学生负责日常养护。通过建立生物园或生态角,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生物的生命活动,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通过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拓展课外实践活动等创新路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为构建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琦.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初中生物教学路径例谈[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29):134-136.
[2]赖金山.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1):106-108.
[3]于体山.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路径探讨[J].新课程研究,2022,(35):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