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加强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建议

作者

翁水珍 郑强 吴素妹

柯城区农业农村局 浙江省衢州市 324000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美乡村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的力量持久而深入,塑造了乡村的灵魂和根基,是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柯城区通过艺术与乡土相融、文化与产业结亲、人文与发展相伴、口袋与脑袋共富等方式,在山区26县共富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乡村文化发展特色道路。

一、柯城区乡村文化传承现状

柯城区以“非遗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艺术乡建”省级标准化试点创建为契机,立足乡村文化,挖掘乡土资源和非遗文化,九华立春祭成为世界非遗,新建中国乡村美术馆,二十四节气非遗展示馆,成立全国第一家全国农民画专业委员会。全区创建省级非遗工坊4家,区级非遗工坊7家,培育省、市、区非遗传承项目88个,培养非遗传承人员49名。余东村入选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艺典型、余东农民画走进亚运。新姜村、妙源村、余东村等8个重点村分别获得省首批“百村争鸣”100个文化艺术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3A级旅游村、省“微改造”示范村等荣誉。

二、存在问题

(一)缺乏完整的规划引导。目前全区有九华立春、衢州白瓷等非遗文化传承保护较好,但全区面上的乡村文化传承还缺少一个完整的规划,文化传承机制不够完善,联创合力尚未形成。

(二)特色乡村文化品牌不响。目前各文化村落已形成了有各自辨识度的文化品牌,但从单个乡村文化看,品牌的影响力还参差不齐。有的享誉全球,如九华立春祀,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却鲜为人知,如严村西安高腔文化。从全区面上看,缺乏全区乡村文化能够统一喊得响的、记得住的乡村文化品牌【1】。

(三)农民参与内生动力不足。部分农民认为种植业、养殖业、机械加工行业可带来显著收益,文化产业缺少收入效益,致使有的项目群众参加不多,进而影响实质效益的产生。而且部分非遗传承保护主体积极性不高,年轻一代对乡村文化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导致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

(四)乡村文化融合程度不高。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虽然有部分村庄在文旅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上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善,未能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引领。一是摸清家底。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开展农村文化遗产资源调查,通过区域文旅资源普查、特色文化资源识别、文化价值评估挖掘更多非遗、民俗、红色等未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分类制定保护规划,建立健全保护管理制度。二是明确目标。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制定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规划,明确传承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延伸产业链。三是注重衔接。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同时也要保护文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保留彰显地域特色的环境风貌【2】。

(二)立足资源优势,打造文化品牌。一是打响运动品牌。抓住奥陶纪、围棋等几个主打运动项目,举办汽车越野、围棋、马拉松等各类比赛竞赛活动,增加客群对象范围,起到更大引流效果,打响“运动柯城”品牌。二是打响乡村品牌。在城市品牌的基础上设计乡村品牌,围绕“两子”文化、立春文化、“女儿节”等一批具有江南韵味和柯城辨识度的文化标识,打造“诗画南孔”等特点更加彰显、底蕴更加浓郁的乡村品牌口号,便于更好传播。三是加强宣传引导。持续举办九华立春祭、三月三、女儿节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逐年扩大活动影响力。以“办好一个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活动”的理念,每年通过“线下祭春·线上迎春”等方式组织开展人类非遗九华立春祭系列活动。联合周边地区举办文化活动、旅游推介会等,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搭建人才平台,建立长效机制。一是提高农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新文化活动举办方式,主动了解村民文化需求,聚焦农民生产经营特点,引导农民参与文化建设。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用好田间党课,开发乡土文化资源,传播社会新风尚,提升农村群众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二是挖掘本土文化人才。通过组织才艺大比拼等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发掘本土文化人才,建立农村文化人才名册,邀请专业指导老师进行授课培训,切实提升农村文化人才的专业水准,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同时,培育乡土艺术家,扶持农村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培养本土“不走的农民文艺队”,鼓励有条件的乡村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团组。三是引进外来优质资源。强化文化部门与高校的联系合作,建设实践调研基地,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基层锻炼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创新性思路。落实乡村振兴文化人才支持计划,聚焦人才待遇、职业发展前景、营商环境,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确保人才回得来、留得下,为乡村文化建设引来源头活水【3】。

(四)培育特色产业,推动深度融合。一是打造特色阵地。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将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乡贤文化和礼仪文化等融入其中,把根留住,让地域文化继续传承发展,才能将美丽乡村真正打造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二是“非遗+N”助力文旅融合。非遗保护单位和非遗传承基地要通过融合“非遗+研学+校园+康养”等新模式,将非遗与研学、校园、康养等结合起来,进一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播,让非遗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种子,提升青少年非遗保护和传承意识,助推传承群体培养。三是多头联动推动产业融合。通过“村企联合、村村联动、村民联手、山海联姻”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推动非遗、特色文化等文创产品开发,创意设计农特产品,给乡村小吃穿上“艺术的新装”。如:石梁镇麻蓬村,打造金庸武林广场、龙门客栈等场景,成为“爱情旅+侠客行”的旅游打卡地,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典型。

参考文献:

【1】曾琬淋.旧村改造中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9):19-21.DOI:10.19569/j.cnki.cn119313/tu.202429007.

【2】陈婷非.重视做好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J].村委主任,2024,(18):55-57.

【3】黄冠华.传统乡村文化传承的困境与重塑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13):232-2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