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互促关系研究
彭瑶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益阳市 413000
引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互促关系日益凸显。现代农业学院作为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农村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本研究旨在结合学院实际工作情况,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优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难题
( 一)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遇到的难题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地区面临着传统文化传承断层与现代文明融合不足的双重困境。此外,农民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存在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政府财政投入有限,且农村人口流动性大、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资源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
( 二)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遇到的难题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过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相关农业理论,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对农村社会的深入了解,很多学生毕业后往往难以迅速适应农村工作环境,也难以胜任实际操作要求。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不仅无法满足农村发展对高素质涉农人才的需求,也未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潜力。
实践教学资源匮乏: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人实践教学资源普遍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校内实训基地设施陈旧、功能单一,难以模拟真实的农村生产生活场景,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实践需求。同时,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且合作深度不足,学生缺乏参与实际农业项目的机会,导致实践技能培养流于形式。此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占比较低,部分教师缺乏一线农业生产经验,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操作,进一步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这种实践教学资源的匮乏,使得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也影响了他们对农村基层工作的认知和适应能力。
科研成果转化困难:科研成果往往与农村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许多研究成果无法有效落地到农村产业和社会发展中。这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的科研方向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鸿沟,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另一方面,科研成果的转化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还需要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保障。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互促关系分析与策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思想引领,还推动了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与升级。通过深入挖掘农村文化、乡土资源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学校能够更加精准地制定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农业项目,创新设置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实践性课程,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通过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服务实践、调研活动等,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乡村地区的发展需求。学校应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和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村社区的合作,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农村环境中,面对实际问题,锻炼自己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涉农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强调乡风文明的塑造,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与精神面貌。在这种氛围下,涉农专业的学生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自己作为新时代农业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学校通过开设社会思想课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如何在农村社会的实际工作中落地生根、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农村现状的认识,激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增强了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这种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下,学生不仅掌握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还能成为推动农村社会进步、促进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还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深远影响。通过将农业技术、管理理念和现代化服务体系引入农村,学生们能够帮助农村地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农民培训等,推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促进了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涉农专业学生还可以发挥自身所长,开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公益服务项目等,推动农村社会的法治化、民主化建设。这些活动不仅帮助农村地区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也增强了农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随着更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走进农村,带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活力。学生们还会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学生们通过在农村的社会实践和调研,能够将现代农业技术、管理理念和创新思维带到农村,帮助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这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也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助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通过与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的合作,学生们也能帮助推动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的进程,提升农民的科技水平,从而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涉农专业的学生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文化活动和农民培训等实践,推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三)优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根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优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优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以更好地与农村发展需求对接。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当地农科院、农业企业和农村社区的合作,建立紧密的校企、校地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通过社会实践、实地调研、农业项目实践、企业实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将课堂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关键,涉农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传统农业技能,还应具备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思维。因此,院校应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农村创业等活动,搭建创新平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兴领域的应用。
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教育,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引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采取多种方式,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邀请农村发展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和树立涉农专业榜样力量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社会实践活动则可以是学生直接参与到农村社区服务、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文化传承等项目中,通过实践加深对农村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增强其服务“三农”的热情与责任。通过这些优化措施,培养的涉农专业人才不仅能够适应农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还能成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四)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
高职院校与农村社区、农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通过设立校外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学习和实操机会。例如,可以在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设施建设等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技术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最新的农业技术、管理模式、生态保护等科研成果应用于农村发展。通过科技下乡、农业技术服务等形式,将实验室中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加高效、可持续的技术支持。学校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和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农业项目中,提供技术培训、咨询服务,并通过项目研究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换代。
高职院校应当深入探索与农村社区、农业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造多方共赢的合作平台。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可以将学生带到农村,亲身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乡村振兴项目等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农村的实际需求,还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升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智能农业设备的安装与调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培训、农产品加工等项目,从中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五)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
在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提升农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文明的引导,它能够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推动乡村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振兴。
农村社区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传统节庆活动,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不仅是农民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乡村传统文化、增进社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这些活动,可以组织农民参与集体性文化演出、民间艺术展示等形式,不仅让农民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让他们在文化认同中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此外,节庆活动还能够增进邻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强化集体主义和互助精神,进一步巩固社区的社会基础。
农民文化讲座、科普教育等活动同样是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定期举办关于农业科技、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健康生活等方面的讲座,可以有效地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和社会文明理念。尤其是随着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对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农民不仅需要掌握最新的农业生产技能,还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养。高职院校可以派遣专家和学者,定期组织农业技术培训、政策解读和法律常识讲座,帮助农民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需求。
思想道德建设也是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当前,许多农村地区仍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需要通过思想引领来逐步解决。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人才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通过组织宣讲活动、座谈会、农村文明大讲堂等形式,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例如,宣传帮扶政策、绿色发展理念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倡导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优良传统,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乡风民风。同时,通过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推动农村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在互促关系中面临着诸多难题。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之间的互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形成了良性循环。通过优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作用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推动两者的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于兰芳 , 闫薇 , 马淑玲 , 等 .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及实施策略 [J].乡村科技 ,2022,13(6):18-21.
[2] 周法强. 对高职大学生服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J]. 科教文汇,2011(23):5-6.
[3] 徐明霞 .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 [D].山东 : 烟台大学 ,2017.
[4] 韦爱群 , 班祥东 , 刘洋 , 等 . 智慧农业视角下中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 [J]. 智慧农业导刊 ,2023,3(9):115-118.
益阳市社科成果评审委 2024 课题(编号 Y1216730):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互促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