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AI 赋能小学数学教学: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构建与实践反思

作者

郑哲辉

北仑区梅山学校 浙江省宁波市 315832

引言

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认知差异设计教学方案,导致一些学生难以跟上进度,而另一部分学生则缺乏足够的挑战。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教师可借助 AI 技术,更加精确的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

一、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的现实需求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一个班级通常有 40 名左右的学生,而教师数量有限。这种模式下,教师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由于城乡差异、家庭背景和个人素质的不同,学生在数学基础、理解能力和学习习惯上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能快速掌握新知识,有的则需要更多时间消化。数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通过技术手段如 AI 教学工具如希沃白板、豆包 AI 等,可智能分析识别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推荐适合的练习内容和讲解资源。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适合自身能力的节奏中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避免因基础薄弱导致后续学习困难的情况发生。

二、智能工具在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实践

(一)学情诊断与内容推荐,智能工具的实际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正推动学情诊断从传统的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精准分析转变,以希沃白板和 DeepSeek 为代表的智能工具通过实时采集学生在课堂互动和作业练习中的表现数据,构建了全新的个性化教学范式。这些系统不仅能记录每道题目的答题时间和正确率,还能通过算法分析错误类型,形成多维度的学习画像。例如在分数加减法教学中,希沃白板可精准识别通分错误、约分错误和符号错误等典型问题,其动态捕捉技术能还原学生的计算过程轨迹,帮助教师发现传统批改中难以察觉的思维误区。

而当系统检测到学生在特定知识点存在困难时,会自动推送包含分步演示动画的专项练习;对于概念混淆的学生,则会推荐可视化工具和情景应用题。其基于知识图谱的推荐引擎能关联前置知识点,为薄弱环节补充基础课程,这种纵向衔接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头痛医头”的局限。教师可通过四步法高效利用这些工具:课前生成诊断性前测,课中借助实时监测数据调整讲解策略,课后根据错题热力图设计分层作业,最后通过能力雷达图跟踪进步维度。这种数据驱动的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教学效率。传统方式下教师仅能通过作业正确率进行模糊评估,而智能工具可量化每个知识点的掌握度、反应速度及错误模式分布。实际应用中,教师反馈这类工具既减轻了机械批改负担,又增加了个性化指导时间。不过智能诊断系统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对复杂思维过程的解析能力有限,且需要教师合理筛选系统推荐内容,避免过度依赖技术指标。

(二)动态学习路径生成,适应个体差异的智能调节

动态学习路径的核心在于根据学生实时表现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如豆包等智能工具通过持续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能够自动优化后续的学习任务序列。系统内置的知识图谱会分析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确保路径调整不会破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种动态调节既保证了学习进度的灵活性,又维护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比如在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中,豆包系统会根据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对于能够快速掌握基本公式的学生,系统会提前开放组合图形问题的学习资源,如 L 型房间面积计算等实际问题。而对于仍在巩固基础的学生,系统会提供更多的图形分割演示和分步解题指导,直到确保基本概念牢固掌握。这种差异化的路径设计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水平的节奏中进步,既不会因为内容过于简单而感到无聊,也不会因为难度过高而产生挫败感。教师可以通过后台数据看板随时了解全班的学习进度分

布,必要时进行人工干预和调整。

三、实践中的反思与挑战

智能教育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技术开发者共同关注和解决。其中,教师角色转变是首要面临的适应性问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承担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智能工具介入后,教师需要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辅助者。这种转变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还需熟悉技术工具的操作和数据分析方法。部分资深教师对新技术接受度较低,需要投入额外时间学习系统操作,增加了工作负担。同时,如何平衡技术辅助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避免过度依赖系统推荐而忽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同时,智能工具需要收集大量学生学习数据才能实现个性化推荐,这些数据包括答题记录、学习轨迹甚至行为特征。目前有的学校使用的平台在数据加密和存储规范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信息泄露风险。家长对子女学习数据的安全性也表现出普遍担忧。教育部门需要制定更严格的数据管理标准,明确数据收集边界和使用权限,建立可信的数据保护机制。这些挑战反映了技术与教育融合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改进,更需要教育理念、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的协同创新。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充分发挥智能工具在个性化学习中的潜力。

结语

实践表明,AI 技术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了精准学情诊断与动态路径调整,有效提升了教学针对性。当前应用中仍需解决教师技术适应、资源适配等现实问题。未来发展方向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优化工具的小学适配性,建立教师 - 技术协同培训机制,完善家校数据共享体系。只有实现技术工具、教学设计与教育理念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发挥 AI 在个性化学习中的变革价值。

参考文献:

[1] 冷同济.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数学个性化学习路径[J]. 计算机应用文摘 ,2025,41(15):4-6.

[2] 余洪娇 .AI 赋能视角下中小学数学精准辅导策略实践研究 [J].文渊(中学版),2025(5):643-645.

[3] 王翠 . 从错题到精准干预 :AI 赋能的数学个性化学习 [J]. 数学之友 ,2025(12):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