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图像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探析

作者

刘畅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图像化时代,各类图像资源层出不穷,并凭借着形象、生动和直观的优势,而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其视觉冲击力强烈,大量信息能快速传递,对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灌输文字理论,由于教育方式的滞后和单调,无法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进而降低了教育效果。基于此,图像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图像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的必要性

(一)增强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同感与践行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图像化元素,能使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变得生动可感。传统的纯文字说教乏味和枯燥,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图像的表现形式生动、色彩丰富、形象直观,能将学生注意力迅速吸引,并将其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出来。例如,为了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可通过制作精美的思政主题短视频、动画等形式,更加具象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抽象概念,由此增强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同感与践行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二)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范围

图像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更为便捷,传播平台也更为广阔。图像化的思政作品利用社交媒体、网络视频平台等手段,能够将校园的物理边界突破,并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扩大了影响力的范围。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学生接触的素材会更加丰富、环境也更加多元化,通过接受全方位的熏陶,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范围扩大,使其社会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图像化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可对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需求给予最大化的满足。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偏好和学习习惯都是非常独特的,学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例如,视觉型学生更倾向于通过观看图像、视频来学习,而听觉型学生则能更好的吸收配有讲解的音频内容。这种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充分的尊重,能够将其自主学习意识充分激发出来,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的同时,还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二、图像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图像思维

传统思政教育理念更多是讲解理论知识,阐述文字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图像思维能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教师首先要对图像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认知,对图像化表达的特点和优势深入理解,改变过去以文字为主的单一教育观念,将图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有机的融入,使之与学生的审美需求和认知习惯更加贴近。例如,通过制作生动的思政主题漫画、图表等,用形象的画面直观的展现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复杂的理论,让学生更易接受。

同时,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资源的有效运用,对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等进行展示,在讲解中启发学生立足于图像视角,对其背后的思政内涵深入理解和思考。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创作手绘海报等密切关联思政内容的图像作品,帮助学生深入内化和理解所学知识。

最后,将图像元素融入到校园环境布置上,设如对思政文化墙等进行设置,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图像化思政教育的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提升图像素养,增强运用能力

教师自身的图像素养要扎实和深厚,不仅能够对图像所蕴含的信息进行解读,还能对图像创作与编辑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为此,高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教师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对图像学理论、视觉传达原理等知识深入学习,对不同类型图像的特点与适用场景更进一步的了解。促进自身图像解读、创作和运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能够对图像软件和工具熟练掌握和运用,对适合教学的图像资料精准地选择和制作。同时,对图像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践行,如通过精美的教学课件的制作,以及图文并茂的教材资料的编写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提高自身运用图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由此在开展思想教育中,能更加精准、有效地利用图像资源开展教学工作,为学生所呈现的教育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引导学生对图像正确地理解和欣赏,对其图像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进行培养。

(三)挖掘图像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图像资源非常丰富。教师要善于将那些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从海量的图像中筛选出来,如经典的历史图片和艺术作品,以及体现当代科技发展和社会现实的图像素材。例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选取摄影作品和绘画等,主题为革命历史题材,使学生能对先辈们的英勇事迹进行直观的感受。在进行文化传承教育时,通过对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等相关图像的展示,使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整理和搜集图像资源的工作,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进行培养,使图像资源能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引导图像解读,培养批判思维

图像尽管直观易懂,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意识形态非常复杂和丰富。教师在运用图像进行教学时,不能局限于讲解理论知识和展示表面的内容,还要启发学生对于图像背后的信息进行深入解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组织讨论、设置问题等,引导学生对图像的创作意图、传播目的以及可能存在的偏见和误导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对于一些广告图像,启发学生对其中所传达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对于新闻图片,则对其拍摄角度、构图方式对事件呈现的影响进行更进一步的讨论。由此培养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能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图像,能够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甄别纷繁复杂的图像信息的能力,不被不良图像所误导。

结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图像思维,通过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素养、挖掘图像资源、引导图像解读等,能够切实发挥图像的作用,培养更多具有较高图像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毕红梅 , 杨成雄 . 图像”热”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实审视及”冷”应对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39(7).

[2] 汪大本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生成逻辑及策略构建[J]. 江苏高教 .2024,(4).

[3] 王美军 . 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理性审思与优化理路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39(6).

[4] 赵本燕 . 逻辑·张力·路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图像转向 [J]. 理论导刊 .2023,(2).

[5] 王滢 . 接受理论视野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20).

基金项目:本文系院级科研项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图像化转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危害及破解研究”(项目编号:2024RWB01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畅(1987-),女(汉族),重庆人,讲师,西南大学思政政治教育专业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