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探索

作者

胡昌洁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实验小学 213300

一、新课标与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的关系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实施,为小学音乐教育确立了“以美育人、以乐化人”的核心导向,其中对低年级唱游教学的明确要求,标志着音乐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范式转变。新课标将 1-2 年级学段单独列为“唱游·音乐”学习领域,强调通过游戏化、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形成基础艺术素养,这一课程定位与低龄儿童“具身认知”的发展特点高度契合。

从目标维度来看,新课标提出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大核心素养,为唱游教学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坐标。与传统音乐课侧重歌唱技能训练不同,唱游教学通过律动游戏、角色扮演等多元形式,将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转化为可触摸的具身体验。在内容组织方面,新课标倡导的“任务驱动”“情境创设”等教学原则,为唱游活动设计提供了方法论支持。教师可依据“生活化”“趣味性”标准,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森林音乐会”“节日狂欢”等主题情境,使学生在角色代入中自然掌握音乐知识。实施层面,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促使唱游教学形成闭环设计。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游戏中的即兴创编、情感表达等行为表现,能够动态评估其音乐感知能力的发展水平。这种嵌入式评价机制避免了传统测试的机械性,更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活动的设计原则

1. 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设计理念

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活动的设计首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这既是新课标“以美育人”指导思想的直接体现,也是适应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该理念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始终将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水平和情感需求置于核心位置,通过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策略,实现音乐要素与儿童生活经验的有机联结。

从认知发展角度看,7-9 岁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学习过程依赖感官体验与肢体参与。研究表明,将音乐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互动的游戏形式,能显著提升低龄学习者的记忆保持率。例如在设计节奏训练活动时,采用“小动物脚步声”的拟声游戏,让学生通过模仿兔子跳(八分音符)、大象走(四分音符)等具象动作理解抽象节奏型,这种设计既符合儿童具身认知特点,又实现了新课标要求的“听觉体验与肢体表达相结合”。

在差异化教学方面,教师需充分考虑学生个体能力差异。参考分层教学理论,可将唱游活动设置为基础性、发展性、挑战性三级任务模块。活动形式的趣味性与参与性是维持学习动机的关键。教师应借鉴游戏设计机制,通过明确的规则设定、及时的反馈奖励和适度的竞争元素激发参与热情。例如在音高辨识活动中设置“小鸟找家”游戏,学生根据听到的音高将小鸟玩偶放置在不同高度的“树屋”上,完成任务的组别获得“音乐小精灵”勋章。

情感联结的建立是设计理念的重要维度。教师应创设具有情感投射功能的情境,如“帮小绵羊找朋友”“森林音乐会”等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建立情感共鸣。实践案例显示,当学生以“小指挥家”“节奏精灵”等身份参与活动时,其音乐表现力和协作意识均有明显提升。这种情感浸润式的设计,使学生在获得音乐技能的同时,也实现了新课标强调的“文化理解与情感态度”的培养目标。

教学评价环节同样需要贯彻学生中心原则。摒弃传统的标准化测试,转而采用过程性观察记录,重点关注学生在游戏中的即兴反应、创意表达和合作行为。例如通过记录学生创编的节奏型变化、对音乐情绪的身体反应等细节,形成动态发展性评价。

2. 结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设定

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唱游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素养导向目标,其核心在于通过音乐游戏活动实现美育价值与认知发展的统一。教学目标设定需紧扣新课标提出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大核心素养,将抽象的音乐概念转化为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具体行为指标。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知识迁移,而是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然达成能力发展目标。

在审美感知目标的设定上,教师应聚焦音乐要素的体验式学习。根据儿童“具身认知”特点,将节奏、音高、力度等抽象概念具象化为可操作的游戏任务。

例如通过“雨滴变奏曲”活动,让学生用轻跺脚表现小雨(弱力度)、用力拍腿表现大雨(强力度),使力度感知目标转化为可观察的行为表现。这种设计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机械记忆术语的做法,使学生在肢体互动中建立音乐要素与身体反应的直接关联,符合新课标“听觉体验与肢体表达相结合”的要求。

艺术表现目标的设定需要兼顾技能发展与创意表达。不同于传统歌唱教学强调音准、节奏的标准化,唱游教学更关注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个性化表达。基础目标设定为能用固定节奏型伴奏,而高阶目标则鼓励学生创编新的节奏模式或舞蹈动作。这种分层目标体系既保证了教学的基础性,又为不同能力学生提供了创造性发展的空间。

文化理解目标的实现需要将传统音乐元素有机融入游戏设计。新课标明确要求“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在教学目标中体现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体验与认知。例如在“方言童谣游戏”活动中,可设定“能模仿当地方言演唱童谣”“说出童谣中的民俗元素”等具体目标,通过拍手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使文化认知目标与音乐游戏自然融合。

目标设定的系统性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需遵循“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框架,将单元大目标分解为课时小目标,再通过游戏活动的累积效应达成素养培育的总目标。例如在“动物狂欢节”主题单元中,将“理解音乐与形象的关系”这一大目标,分解为“能用不同音色模仿动物叫声”“能根据音乐特点创编动物舞蹈”等具体课时目标,最终通过综合展演活动实现目标的整合提升。这种设计思路确保了教学目标与新课标要求的完整对应,也符合低年级学生渐进式学习的认知规律。

评价标准与目标的匹配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新课标倡导的“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要求将评价嵌入游戏过程,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表现验证目标达成度。例如对“节奏感知”目标的评价,可采用“学生能否在‘火车过山洞’游戏中准确踩点通过障碍”的行为指标,而非传统的书面测试。这种实践性评价既减轻了低龄学生的考试压力,又能真实反映其音乐能力的发展水平,体现了新课标“注重过程体验”的评价导向。

三、结论

研究表明,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实践验证,唱游教学模式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基于新课标“以美育人”核心理念构建的情境性、趣味性、参与性活动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音乐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动机不足等问题。该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音乐兴趣,促进节奏感知与协作能力发展,同时缓解传统音乐教学中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实践表明,生活化音乐场景与游戏化教学策略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对节奏、音高等音乐要素的具身化理解,同时培养其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 江娜. 新《课标》引领下低年级语文个性化教学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 )》,2025,(1).

[2] 陈冰媛.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音乐唱游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J].《新课程评论》,2025,(1).

[3] 全妍莹. 主题引领下小学低年级单元整体设计研究——“The Chase”课例报告 [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