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岭南满洲窗艺术融入培智低年段绘画与手工教学的应用

作者

丁炜敏 龙思敏 陈丽敏

广州市海珠区启能学校 510300

一、教学理念构建:文化传承与能力发展的双目标融合

(一)遵循课标要求,立足特殊教育本质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 版)》提出“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激发兴趣,重在参与;联系生活,关注文化;激发潜能,改善功能”[1]的核心理念,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在《透色满洲窗》教学中,“面向全体”体现为针对 12 名特殊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分层任务;“关注文化”则通过满洲窗这一载体,将岭南建筑文化融入课堂;“激发潜能”表现为通过涂色、拼贴等活动促进学生精细动作和感知觉发展。这种理念落地方式,使课程标准的要求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行为。

(二)挖掘文化内涵,构建本土化教学资源

满洲窗作为岭南传统建筑的标志性元素,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其对称的几何纹样可培养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丰富的色彩搭配适合开展多感官体验活动;“吉祥如意”的民俗寓意有助于培养文化认同感 [2]。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整理和教具开发,教师将这些文化内涵转化为适合培智低年段学生的教学资源,使抽象的文化符号成为可触摸、可操作的学习对象。

(三)立足学生特点,设计适切性教学路径

培智低年段学生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感官依赖性强等特点,教学需遵循“体验文化—认识文化—创造文化”的递进路径。在“体验文化”阶段,通过学生实地参观、播放满洲窗视频、展示实物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初步认知;“认识文化”阶段,借助光影实验、材料触摸、绘本讲解等活动,深化对岭南满洲窗特性的理解;“创造文化”阶段,则通过制作简易满洲窗作品,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文化的内化与表达。这种路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实现了文化传承从感知到创造的完整闭环。

二、教学实践路径:基于多感官体验的分层教学实施

“岭南满洲窗艺术融入培智低年段绘画与手工教学”《千色满洲窗,满眼岭南情》主题课程共24 课时,分为《初见满洲窗》《认识满洲窗》《运用满洲窗》《展示满洲窗》四个部分,其中《透色满洲窗》为第 9 课时,承续前 8 课时对满洲窗结构、颜色、图案的认知,本课通过四个递进式活动,重点突破“独特透光”这一关键特性,为后续《运用满洲窗》阶段的文创制作如热塑钥匙扣、冰箱贴奠定材料认知与操作技能基础,让文化理解成为能力训练的“养分”,让技能练习成为文化内化的“路径”,最终在互动中实现两者的协同共进。

(一)活动一:回顾旧知,唤醒文化记忆

此环节旨在通过复习前序课时内容,巩固学生对满洲窗“颜色丰富、图案对称”等基础认知,为新知识学习铺垫。主教教师播放学生制作满洲窗半成品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岭南满洲窗“红色、方形、对称”等特征;随后展示“迷你古屋”教具,让学生直观感受窗格结构,并通过“满洲窗除了好看,还有什么特别本领”的提问引发探究兴趣。

(二)活动二:探究透光,感知岭南智慧

活动二为核心探究环节,该环节着重强调学生的多感官体验,通过光影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满洲窗的独特透光性特性,感受岭南建筑“采光纳凉”的实用智慧。教师关闭教室灯光,用手电筒照射迷你古屋的透明膜窗面,让学生观察墙面投射的彩光,随后出示透明膜、彩色玻璃纸和卡纸三种材料,逐一照射并引导学生区分透光与不透光材料,引出“透光性”概念。结合岭南建筑图片的讲解,将科学认知提升至文化理解层面,使学生明白“满洲窗用透明玻璃纸,既好看又能让阳光进屋,这是老祖宗的智慧”。

(三)活动三:分层创作,体验透色工艺

创作环节将文化认知转化为实践能力,根据学生能力设计分层任务:A 组学生独立选择3 种颜色,在透明膜上涂色,并准确匹配粘贴3 种形状的玻璃纸,完成后自行装入迷你古屋的窗框。重点训练精细动作和形状匹配能力;B 组在视觉提示卡引导下,用三指捏取玻璃纸粘贴在指定区域,侧重手部控制和手眼协调能力训练;C 组在教师辅助下粘贴大尺寸自粘式玻璃纸,主要体验撕拉、粘贴的触感。教师示范“涂—贴—装”步骤后,进行巡回指导。

(四)活动四:光影游戏,深化文化理解

通过“我的满洲窗会发光”游戏,实现从制作到欣赏的升华。学生手持作品站在投影区,用手电筒照射并观察墙面光影。教师引导学生将光影效果与“岭南老房子里的阳光”关联,强化文化认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化了对满洲窗“实用与美学统一”的理解,同时预告后续制作文创作品的计划,为课程延续埋下伏笔。

三、教学支持系统:保障教学实施的多维策略

(一)物理环境与教学具支持

围绕“岭南满洲窗”主题,师生合作在教室墙面粘贴岭南水磨青砖图片,为窗户贴上岭南满洲窗花纸,黑板上则悬挂岭南镬耳屋檐装饰,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座位采用 U 字型编排,便于教师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进程。教具准

备体现层次性,基础教具包括课件、板书、迷你古屋;操作学具则分为 A、B、C 三组,这些环境与教具的精心设计,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特殊需求的个别化支持

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构建专门化的支持方案。对于手部力量弱的学生,提供粗细不同的马克笔和握持辅助工具;对于有吞食风险的学生,将材料放在有盖容器中并安排助教看护,同时选用无毒的替代材料;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孤独症学生,设计个性化手部活动任务,减少不当行为。这些措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安全、适切的支持下参与学习。

(三)教学协同与过程管理

采用“主教 + 助教”的协同教学机制,主教统筹教学全流程,助教负责开展个别化辅导工作。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预设了应对方案。这种协同与管理机制,确保了教学过程的顺畅推进和学生的持续参与。

四、教学成效与反思:文化传承与能力发展的协同效应

(一)教学成效的多维度体现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学生能够识别满洲窗的基本特征,说出“颜色丰富、形状对称、独特透光”等岭南满洲窗艺术特征的关键词,部分学生能将作品与“岭南老房子”关联,初步形成文化认同感。从能力发展角度,A 组学生的涂色规范性和形状匹配准确率显著提升,B 组学生的三指捏取能力得到锻炼,C组学生的视觉追踪和配合度有所改善。从参与度来看,全体学生均能完成对应层次的任务,孤独症学生对光影游戏的参与热情尤其高涨。

(二)对培智学校文化课程开发的启示

《透色满洲窗》的教学实践为培智学校文化课程开发提供了三点启示:一是文化载体的选择需兼顾教育性与适切性,优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感官性强的本土文化元素;二是教学实施要坚持“能力本位”,将文化认知转化为具体的能力训练活动;三是课程设计应体现系统性,通过主题架构和课时划分,实现文化学习的螺旋式上升。这种“文化为体、能力为用”的课程开发思路,为特殊学生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可行范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绘画与手工课程标准(2016 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 曾娟 . 广式满洲窗起源、装饰及构造技艺解析 [J]. 装饰 , 2012,(11): 93-95.

[3] 王艳美 . 钻石绣在自闭症儿童绘画与手工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新课程 ,2022,(03):30-31.

[4] 徐欢 , 冯秋霜 . 剪纸进入中度智障学生绘画与手工课堂的实践 [J].绥化学院学报 ,2019,39(04):60-63.

本文系 2025 年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萌芽课题《岭南满洲窗艺术融入培智低年段绘画与手工教学的行动研究——以广州市 Q 校为例》(20241941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