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职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路径分析
谢华蓉
成都电子信息学校 610203
引 言:
职业高中数学教学长期面临学生基础薄弱与专业需求脱节的双重压力,既需要解决知识断层问题,又需强化数学与职业能力的关联。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当前教学困境的形成机制,探索符合职教特色的课堂改进方案,为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提供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一、当前职高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挑战
(一)学生认知基础与教学目标的断层
职业高中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显著差异化特征与《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2020 年版)》提出的“基础模块应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专业学习需求”目标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1]。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超过 60% 的职校新生在有理数运算、代数式变形等初中基础模块未达合格水平,这与教材设计的“三角函数应用”“数据统计分析”等专业衔接内容形成知识链断裂;另一方面,教师为追赶教学进度往往采用“概念速记 + 题型模仿”的补偿性教学策略,导致学生陷入“听得懂例题但不会迁移运用”的困境。这种断层现象在机械加工、电子商务等对空间几何、概率计算要求较高的专业班级中尤为突出,部分教师反映需耗费 30% 课时进行初中知识回授,严重挤压职业情境教学的实施空间。
(二)教学组织与职业情境的割裂现象
尽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明确要求“推动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但实际教学中仍普遍存在数学知识与职业场景“两张皮”现象。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教师讲解“直线与圆的方程”时多沿用普通高中习题模式,未能有效关联机床坐标系设定、刀具轨迹计算等真实工作场景;在会计专业班级,统计图表教学往往停留在教材案例层面,缺乏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实战训练。这种割裂既源于教师对企业岗位数学需求的认知局限,也受制于校企合作中“重技能轻基础”的实训安排模式,最终导致学生难以建立“数学工具—专业问题—职业能力”的三维认知框架。
二、职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路径
(一)差异化教学策略重构
从“个性化”教学的角度出发,针对学生认知基础的显著差异,需构建分层干预机制。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针对性更强的措施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课上有所收获和进益。《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基础模块需面向全体”,实现这一目标需精准识别认知起点。教师应开发模块化前置诊断工具,例如在《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单元前,设计包含生活物品分类、简单逻辑推理题的任务包,通过学生自主完成情况划分理解层级。基于诊断结果重组教学内容:将“集合运算”模块拆分为基础型(交集 / 并集生活应用)、巩固型(Venn 图分析职业场景数据)、拓展型(集合关系与数据库查询),形成阶梯式学习单元。例如数控专业教学“命题与量词”时,基础组辨析机床操作指令的真假命题,拓展组则构建“刀具轨迹误差范围”的量词表达式。该策略通过任务驱动实现“隐形分层”,既避免标签化又能确保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发展。
(二)职业情境化学习动机激活
破解教学与职业割裂的关键在于重构知识载体,尤其针对职高学生而言,将数学知识与其未来可能的职业规划相结合,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依据 PBL“真实性、学科融合性”原则,设计锚定专业核心问题的学习项目。以《函数》教学为例,创设“果蔬仓储利润优化”项目:学生分组调查本地苹果价格波动曲线(函数表示方法),建立储存天数与损耗率的函数模型(单调性分析),推导最佳出售时间点(函数最值应用)[2]。项目实施中,教师提供多模态支架资源:数控专业观看“机床进给量—加工精度”函数动态演示视频,电商专业分析平台销量随时间变化的交互式热力图。在“数学建模活动:决定苹果最佳出售时间点”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函数图像比较冷藏成本与市价增长关系,使抽象性质转化为经营决策依据。《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要求的“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在此转化为学生主动建立函数思维与成本控制能力的认知纽带。
(三)过程性评价体系革新
传统评价方式聚焦终结性考核,难以有效反映职业数学能力的动态发展规律。依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的要求,需建立融合职业素养培育的持续反馈调节机制。这一体系既要遵循认知建构理论关于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提出的“健全能力本位评价模式”,通过持续观测数学思维向职业能力转化的关键节点,驱动教与学的双向改进 [3]。例如,在《函数》单元实施中,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持续记录关键表现:如“函数表示方法”阶段记录数据采集准确性,“单调性分析”阶段留存小组讨论中的推理逻辑视频片段。跨学科评价则联合专业教师制定维度,例如汽修专业评价“零件损耗率函数模型”时,数学教师关注模型严谨性,汽修教师侧重参数设置的实操合理性。评价实施聚焦发展性反馈,如在“苹果出售时间决策”汇报后,采用“
”评价法(2 个优化建议 +1 个亮点肯定),引导学生参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强化过程评价”原则,自主修订模型。该体系使评价成为推动职业数学能力迭代升级的持续动力源。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精准识别职高生认知发展关键期特征,构建“诊断—重构—激活—评价”的闭环改进模型,可有效破解数学课堂低效困境。后续需重点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个性化学习路径的生成机制,着重开发智能化诊断工具与个性化学习系统,使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于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平 . 关于“互联网 +”与中职数学教学智慧转型的思考 [J]. 数理天地 ( 高中版 ), 2025, (13): 172-174.
[2] 康晓燕 .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2, (29): 90-91.
[3] 侯丽芬 .“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2, 35 (07):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