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场域活动中游戏精神的实践困惑与实施路径
宗翔雁
苏州工业园新城花园小学附属幼儿园 215021
吴文化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浸润环境,但在实践中,教师常陷入“重形式轻精神”的困境:活动未能真正将吴地文化元素转化为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游戏动力,成人主导的活动挤压幼儿自由体验的空间,导致文化传承与幼儿主体性发展难以兼顾。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关键在于将“游戏精神”作为核心理念,以幼儿的体验需求为出发点,重构吴文化场域中的活动逻辑,让文化传承在幼儿的主动游戏中自然生发。
一、幼儿园吴文化场域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一)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游戏精神
当前幼儿园吴文化场域活动在形式上多以传统节庆活动为主,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难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导致幼儿参与度不高,活动效果不理想。同时,活动设计中游戏精神体现不足,过分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环境创设表面化,缺乏文化深度
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上对吴文化元素的运用多停留在表面装饰层面,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体现,幼儿难以真正理解和感受吴文化的魅力。这种表面化的环境创设难以形成浓厚的吴文化氛围,不利于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
(三)教师专业素养不足,缺乏文化理解
当前部分教师对吴文化的理解较为肤浅,缺乏深入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这导致教师在活动设计和实施中难以准确把握吴文化的精髓,无法将文化元素与幼儿的游戏活动有效融合。此外,教师在游戏化教学策略的运用上也存在不足,缺乏创新和灵活性,难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四)资源整合不充分,缺乏社区联动
幼儿园在开展吴文化场域活动时,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充分,缺乏与社区的有效联动。同时,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存在不足,家长对吴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高,难以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
二、幼儿园游戏精神视域下吴文化场域活动的实践路径
(一)环境创设:打造沉浸式吴文化游戏空间
1. 空间规划:构建微型“小苏州”园所环境
将苏州园林的经典元素如粉墙黛瓦、花窗回廊、小桥流水等微缩成幼儿尺度的景观。同时,划分为不同的吴文化主题区域,如“山塘戏台”“小小得月楼”“苏式建构”“乾泰祥布店”等,每个场域都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游戏材料,让幼儿在不同的场景中体验吴文化的多样性。环境创设应注重互动性,让幼儿能够与环境进行直接的操作和变化。
2. 材料投放:提供丰富的吴文化场域游戏材料
根据各主题区域的特点,投放符合年龄特点的丰富游戏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具有吴文化特色,还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游戏中自由探索和创造。
(二)课程设计:构建游戏化吴文化场域课程体系
1. 主题式课程:以游戏精神为核心设计主题
设计以游戏精神为核心的吴文化主题式课程,如“小木匠成长记”“吴地小戏迷”“苏式生活体验”等。每个主题都围绕一个核心的吴文化元素展开,通过游戏化的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2. 项目式学习:开展吴文化项目式学习活动
开展吴文化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幼儿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探索吴文化。例如,设计“苏城春景”的项目,幼儿需要通过观察、讨论、设计、制作等环节,提出解决方案并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吴文化知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节日课程: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吴文化活动
结合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设计富有吴文化特色的节日课程。例如,在端午节开展“赛龙舟”游戏,让幼儿在制作龙舟、模拟比赛的过程中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在中秋节开展“赏灯会”活动,让幼儿制作吴地特色的灯笼,体验中秋赏月的乐趣。通过这些节日课程,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增强对吴文化的认同感。
(三)活动实施:开展多样化的吴文化场域游戏活动
1. 姑苏人家、点心铺子:体验吴地生活角色
开展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扮演吴地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在游戏中,幼儿通过模仿和创造,体验不同角色的生活和工作,了解吴地的职业文化。例如,在“姑苏人家”中体验苏式慢生活;在“点心铺子”中,学习制作苏式月饼、桂花糕等传统点心,体验吴地饮食文化的魅力。
2. 快乐建构园:用积木及辅材搭建苏州园林
在室内外建构场域活动中,让幼儿用积木搭建苏州园林。在游戏中,幼儿需要观察苏州园林的布局和特点,通过合作搭建出具有吴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例如,搭建“苏州的园林”,在过程中学习园林的布局、建筑的特点和景观的设计。通过建构游戏,幼儿不仅锻炼了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还深入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
3. 山塘戏台:学唱吴侬软语童谣歌曲
开展表演游戏,让幼儿学唱吴侬软语童谣。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聆听、跟唱、创编等方式,学习吴地的传统童谣,感受吴侬软语的韵律之美。例如《苏州好风光》等童谣,在唱的过程中引导幼儿理解童谣的内容和情感,鼓励幼儿用吴侬软语进行创编。通过场域表演游戏,学习吴地的语言文化,提高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资源整合: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
1. 家庭资源:邀请家长参与吴文化活动
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吴文化活动,发挥家庭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邀请擅长苏绣、紫砂制作等传统工艺的家长来园授课,让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学习传统技艺;组织“家庭吴文化日”活动,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制作吴文化主题作品,如苏绣小挂件、陶泥小茶壶等,在亲子互动中传承吴文化。
2. 社区资源: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开展活动
充分利用社区中的文化资源,如非遗传承人、吴地工匠、文化景点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吴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幼儿参观苏州博物馆、拙政园等文化景点,在实地参观中了解吴地的历史文化;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园开展“大师课堂”,让幼儿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与社区文化中心合作,开展“吴文化社区行”活动,让幼儿在社区中展示自己的吴文化作品,增强文化自信。
3. 社会资源:整合社会资源丰富活动内容
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幼儿园吴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例如,与得月楼合作,开展“松鼠桂鱼进幼儿园”活动;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吴文化课堂”,实现家园共育。
幼儿园游戏精神视域下吴文化场域活动的实践路径探索,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尝试,更是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持。通过打造沉浸式吴文化游戏空间、构建游戏化吴文化课程体系、开展多样化的吴文化游戏活动以及构建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游戏中感受吴文化魅力,培养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