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小学中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作者

陶雄文

湖北省武穴市第六实验小学吕兴祖校区

一、情境启思: 在生活场景中激活数感

数感的培养需脱离单纯的数字运算,依托生情境让学生感知数的意义与运算价值。在“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以“班级图书角采购”为情境 : 出示图书单价表( 故事书28/ 本,科技书35 元/ 本, 画 书 19 元 / 本 ),提出分层任务“计划采购 120 本故事书、85 本科技书和 90 本漫画书,先估算带 8000 元够吗?再计算实际总费用;若书店推出‘单类图书满 100 本减总价5% ’的活动,重新计算优惠后费用”。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选择估算策略 : 有的学生用“进一法”估算28≈30 , 120x30=3600;35≈40 , 85x40=3400 ;

19≈20 , 90x20=1800‰ ),得出合计约 8800 元 ; 有的用“四舍五入法”估算(28≈30,35≈35,19≈20) ,合计约 8350 元,通过对比不同估算结果,让学生理解“估算需结合实际需求选择方法”。接着计算实际费用时,重点引导学生拆分运算步骤,如 α28x120=28x ( ) =2800+560=3360 ”将复杂运算转化为熟悉的简单运算,同时结合“120 本故事书摞起来约有多高”的生活化,让抽象数字与具体感知结合。最后分方案时,学生需先判断“哪类图书符合件”,再计算减免金额,整个过程既强能力,又让数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生长。

此路径实施后,班级“估算解决实际问题”题型正确率从 52% 提升至 81% ,学生能主动用数感判断“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如发现“ 35×85=3000 ”时,云提出 4635x80=2800 , 35x5⩽175 ,总和应该接近2975,3000 可能算错了。”

二、实践探知: 在动手操作中建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需从直观体验入手,通过多维度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图形特征、运动规律与度量关系。在“图形的运动”与“平行四边形的高”联动教学中,设计“手工制作一对比观察一变式应用”三阶活动 : 第一步“制作可变形框架”: 提供 4 根吸管(两组等长)、细绳、回形针和直尺,让学生先将吸管拼成固定的长方形,标注长和宽 ; 再拆开重组成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框架,观察“拉动框架时,图形形状变了,但对边长度不变”,直观感知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

性。第二步“探究高的本质”: 在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上每隔 2 厘米扎一个小孔,引导学生从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段,用直尺测量不同小孔间的垂线段长度,发现“同一底边上的高都相等 "; 再拉动框架改变角度,测量同一顶点到对边的高,观察“角度越小,高越短”,理解“高的长度与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相关”。第三步“结合运动辨图形”用硬纸板剪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让学生通过平移、旋转拼出平行四边形,记录”梯形的上底 + 下底 Σ=Σ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 Σ=Σ 平行四边形的高”,同时思考”如果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能拼成什么图形?”,建立图形间的转化联系。

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动手验证了“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 "“平移不改变图形形状和大小”等知识点,更在解决“怎样拼能让梯形最快变成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同角度下高的长度不一样”等问题时,主动展开空间想象。实施后,班级“根据描述画平移图形”题型错误率从 62% 下降至17% ,在“用多种方法画平行四边形的高”任务中, 85% 的学生能画出两组不同的高,空间观念的深度和灵活性显著提升。

三、应用拓能: 在真实任务中深化数据分析观念

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需让学生经历“收集一整理一分析一决策一反思”的完整闭环,而非停留在“画统计图”的技能层面。以“校园课间活动优化”为真实任务,分三周推进活动 : 第一周“数据收集与规划”: 小组讨论确定调查维度(活动类型、参’ 数、活动时长、安全隐患),设计调查和观察记录表。每天课间安排 2 名学生记录“跳绳、踢毽子、丢沙包、跳房子、羽毛球”五类活动的参与人数,连续记录 5 天;同时访谈体育老师和班主任,收集“哪些活动存在场地冲突”“哪些活动适合不同季节开展”等信息,确保数据来源全面。第二周“数据整理与表达”: 指导学生将 5 天的参与人数数据汇总,计算每日平均参与人数,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呈现 -- 有的小组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比不同活动的参与人数,有的用折线图展示 5 天内参与人数的变化趋势 ; 整理访谈信息时,用表格列出“活动优势”“存在问题”“改进建议”,让非数值信息更清晰。绘制图表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思考“纵轴单位长度设为 1 还是 2 更合适”“怎样标注能让图表更易读懂”,培养数据表达的规范性。第三周“数据分析与决策”: 各小组展示成果,结合数据提出具体建议,如“跳绳平均参与人数最多(28 人),但场地集中在教学楼前,易与走路同学冲突,建议在操场划分专门跳绳区域”“羽毛球参与人数较少(8 人),但访谈中很多同学表示‘想玩但没有球拍',建议学校增加羽毛球拍数量”;最后全班投票选出3 条最优建议,提交给德育处。活动结束后,安排“数据反思”环一,让学生讨论“这次调查中哪些数据没用上 ? 下次怎样设计问卷能更精准?”,培养数据分析的批判性思维。

整个任务中,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条形统计图、折线图的绘制方法,更在分析”参与人数多但存在安全隐患该怎么办 "" 少数人喜欢的活动要不要保留”等问题时,学会从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决策。单元测试中“数据分析建议”类题目,学生回答从“简单描述‘跳绳人多”升级为“结合参与人数(28 人)和场地问题,建议划分专门区域”的具体结论,占比从 38% 提升至 91% ,数据分析观念真正落地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中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附加任务,而是融入日常教学的必然要求。通过“情境启思”让数感扎根生活,“实践探知”让空间观念看得见、摸得着,“应用拓能”让数据分析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才能让核心素养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的真实能力,为其后续数学学习乃至终身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徐丽莹 , 彭新爱 .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683(27):54.

[2] 毛海霞 . 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路径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0(81):91-92.

[3] 张兵 .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J]. 天天爱科学 ( 教育前沿 ),2021,180(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