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通信安全的主要威胁与基本防护策略
李财旭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重庆市总队 401147
引言:
现如今,网络通信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论是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还是企业生产和个人生活,各行各业中都有着网络通信的影子。不过,网络通信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必将涉及庞大的利益链条,由此,一些不法分子纷纷将目光锁定于此。在此情况之下,针对网络通信安全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应对策略,就成了当下网络安全从业者们必须肩负的使命。
一、网络通信安全问题的形成
网络通信技术是综合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跨学科领域,具体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利用一系列合法手段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认证性以及不可否认性。不过,网络通信在兼顾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优点的同时,也继承了二者的缺陷。包括但不限于,因环境因素而造成的自然破坏、出于各种目的的人为破坏以及因漏洞产生的安全问题等。而这一系列的因素又进一步催生了损害网络参与者利益的安全问题。
二、网络通信安全的主要威胁
(一)系统漏洞
为了网络通信的安全性,技术人员会定期对系统内部的漏洞进行修复。其主要表现就是系统时常会进入升级、维护和更新的状态。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客观因素注定了世界上不会有高效且完美的系统,而这些暂时未被发现的漏洞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这也使得许多漏洞的修补往往是在被攻击之后,但此时网络通信者的利益已经遭受了侵害。
(二)计算机病毒
与系统漏洞不同,计算机病毒实际上就是人为设定的计算机程序。之所以称其为“病毒”,是因为这种程序以攻击性、破坏性、传染性和传染性著称。随着技术的更新,现代病毒早已超出炫技和简单破坏的范畴,而展现出更专业化、更具目的性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通信安全的防护难度。
(三)黑客攻击
在现阶段,有组织的黑客攻击,特别是高级持续性威胁,可以说是最高形式的通信安全威胁。实施攻击的黑客群体往往是具备丰富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人员。一般来说,计算机病毒大多处于黑客之手,其利用通信系统的漏洞对信息传输过程发起攻击,成为现代网络通信安全最主要的威胁。
三、网络通信完全的基本防护策略
(一)针对漏洞修补,构建系统性的漏洞管理体系
漏洞数量以及漏洞利用率剧增的问题在近些年来尤为显著。庞大的工作量和攻击者们不断迭代的攻击手段,使得“人工修复,事后修补”的传统防护模式相形见绌。在这样的困境之下,网络安全从业者们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性地开发一套覆盖全流程的漏洞管控系统。
例如,当某个大型跨国金融公司面临庞大且复杂的漏洞威胁时,就可以部署这样一套系统性的漏洞管理平台。系统落地后,该平台首先会整合公司的数字资产,绘制出完整的数字资产地图;随后,该平台会开启不间断的漏洞扫描与威胁分析,此举能够实时地对新增漏洞进行风险评估,进一步根据评估结果生成相应的修补措施,并推送至相关负责人。
这一系统通过提升漏洞发现以及响应速度,使漏洞的修补周期缩短。其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数据泄露的同时,也推动了网络通信的安全防护,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转变。
(二)针对病毒传播,部署协同性的全过程防御机制
在计算机病毒的种类、传播速度与更新速度陡增的今天,传统意义上那种“通过对比文件内容与已知恶意软件特征库,来识别和清除威胁”的防御手段已经逐渐跟不上病毒发展的速度了。那么,跳出单纯的检测功能,建立一个集预检测、防护、检测、响应于一身的深度防御体系就成了当下的必然选择了。
例如,为了保证患者隐私,医疗机构就可以构建全方位的防御系统。在操作端,该机制能够部署利用人工智能和行为分析的检测系统,该系统通过监视程序的行为来判断是否为恶意软件;在网络边界,该机制将所有可疑的程序转移到隔离的环境中预先执行,一旦检测到恶意行为便会直接断绝后续的访问权限;在网络内部,该机制会跟进监控网络流量的流动方向,只要发现异常的通信模式,该系统就可以告警,并对已感染的设备进行隔离。
毫无疑问,此防御机制的落地实施,能够极大程度上跳出“病毒库更新速度慢”的限制,提升医疗机构对各种新旧病毒的抵御能力。为敏感患者的医疗信息提供扎实的保障。
(三)针对黑客攻击,采用“零信任”的认证与授权模式
诚然,在网络中设置边界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行为。但当这种模式遇上高级持续性威胁时,往往会相形见绌。一旦边界被突破,攻击者便可以在网络内部畅行无阻。为此,“零信任”的安全理念就派上用场了,其核心思想也是其核心策略,即“从不信任,永远验证”。
例如,在涉及国家级别的能源企业中,为了保护产业资料的安全,就可以实施此种安全架构。首先,系统对各个访问主体进行身份上的认证和管理,为责任追踪打下基础;其次,系统可以将网络空间细致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区域,这样一来,即使某个区域被攻陷,也无法迅速蔓延到整个网络空间;最后,系统可以对受访者的访问请求进行动态的评估,包括但不限于身份、位置、访问目的等因素,并尽量将访问权限授权的不断细化。
在这样的安全架构之下,即使攻击者通过某种手段进入了网络内部,其后续的恶意行为也必将因持续的身份验证和权限检查而层层受阻。退一万步讲,就算攻击者侥幸能逃过系统的追捕,其应对系统的时间也足以支撑到人工安全团队的介入了。可以说,这从根本上提升了关键信息的安全性。
结语: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精进的今天,网络通信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正变得愈发紧密。随着这种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对计算机通信网络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对网络通信的期待必将覆盖性能、安全与响应能力等每一个关键维度。因此,在推进通信网络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应持续追求更高的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容量,更必须在安全保障与安全响应方面建立并完善有效的防御与应对机制。唯有通过性能与安全的深度融合,构建既高效又可靠的网络环境,才能最大程度地赋能现代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蒙 . 计算机网络通信中的安全威胁与计算机防御策略探析 [J]. 信息与电脑 ( 理论版 ),2024,36(17):47-49.
[2] 张瑜洁 . 常见网络安全威胁分析及应对技术策略 [J]. 中国新通信 ,2025,27(05):36-38.
[3] 苗佳 . 基于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安全风险与应对策略探究 [J] 信息记录材料 ,2025,26(07):200-202.
[4] 张茜 . 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护 [J]. 软件 ,2024,45(01):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