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环境条件下粮食储藏安全性分析
颛翔瑞
中央储备粮宁陵直属库有限公司
引言
粮食储藏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市场供应和粮食安全的关键。现代储藏技术强调温湿度的自动调节和智能化害虫治理,但在一些中小型粮仓或农户储藏环境中,往往缺乏自动控温空调和灭虫自动喷撒系统,这导致粮食容易受环境影响而发生霉变或虫害。不同品种的粮食,如稻米、小麦和玉米,对环境的适应性存在差异,在储藏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风险特征。因此,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粮食储藏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因素对粮食储藏安全性的影响
1. 温度条件对粮食品质的影响
温度决定了粮食在储藏过程中的呼吸强度和微生物活性。稻米在高温环境中极易发生脂肪酸值升高,导致口感下降和油脂酸败。小麦在温度超过 25℃时籽粒的呼吸作用明显增强,粮堆内部会产生热量积聚,造成局部发热和霉变。玉米在较高温度下籽粒胚部容易活化,诱发霉菌生长并引发毒素污染。没有自动控温系统的储藏环境中,温度波动无法及时调节,粮堆热量累积现象更加严重,人工调节空调的方式滞后且覆盖不均,导致粮食批次差异显著。温度升高会加快害虫的繁殖周期。谷象和玉米象在 30℃左右时繁殖速度最快,一年可完成多代繁殖过程。人工储藏条件中温度控制不稳定,为害虫提供了适宜环境,导致虫口密度快速上升。高温还会促进黄曲霉、镰刀菌等真菌的活性,粮食极易产生真菌毒素,增加食品安全隐患。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粮食呼吸作用减弱,害虫活动受到抑制,霉菌繁殖速度下降。低温储藏对稻米的品质保持作用明显,小麦在低温下籽粒胚乳结构更加稳定,玉米在低温下脂肪酸值变化速度减缓。低温环境对延长粮食品质稳定期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缺乏自动降温设备的情况下,人工依赖自然季节变化无法保证全年储藏安全。温度的不稳定性还会影响粮食的营养成分保持。稻米在反复升温降温条件下蛋白质含量下降,小麦在高温环境中淀粉的直链淀粉比例发生改变,玉米在温度波动中维生素 E 等抗氧化物质流失加快。长期储藏在人工温控环境下会导致粮食品质不均衡,给后续加工带来难度。结论是温度条件的不稳定性是影响粮食储藏安全的关键因素,稳定低温是保证品质的核心。
2. 湿度条件对霉变与虫害的影响
湿度直接影响粮食的含水量变化。稻米在空气湿度大于 70% 时极易吸湿膨胀,籽粒内部水分含量升高,使霉菌快速繁殖。小麦对湿度敏感度更高,空气湿度长期维持在 65% 以上时,籽粒表层容易滋生真菌。玉米的籽粒结构含有较多空隙,空气湿度增加时水分渗透速度快,导致霉变发生率远高于稻米和小麦。湿度波动导致粮食堆体内部水分迁移,造成局部粮粒结露。结露区域成为霉菌和害虫的集中滋生点,粮食品质受损更快。人工除湿措施依赖开窗通风或空调除湿功能,无法及时均衡仓内湿度,湿度不均的现象更加普遍。湿度不均还会影响粮食堆体的物理稳定性,使局部粮堆塌陷或结块。霉菌在高湿条件下繁殖速度显著加快。黄曲霉在相对湿度 80% 以上时繁殖极快,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严重威胁食品安全。玉米霉变常与镰刀菌相关,高湿条件下容易生成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稻米霉变会导致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污染,小麦霉变则会引起赤霉病。人工调控湿度的局限性使这些毒素的防控难度显著增加。湿度还影响害虫的存活率。粮食害虫在干燥环境中死亡率较高,在潮湿环境中繁殖能力显著增强。谷蠹类害虫在湿度超过 70% 时生命周期缩短,繁殖代数增加。人工环境无法保证湿度长期处于低水平,使虫害扩散速度更快。结论是湿度对粮食霉变与虫害的风险具有直接推动作用,控制稳定低湿是储藏安全的核心保障。
3. 不同粮食品种的环境适应性差异
稻米、小麦和玉米在储藏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环境适应性。稻米对温度和湿度均较为敏感,过高的温湿度条件会迅速导致品质劣化。稻米适宜在相对湿度 50% 至 60% 、温度 15℃左右的环境中储藏,在此条件下可最大程度保持口感与营养。缺乏自动控温除湿设备时,人工依靠通风和空调手动调节,难以长期维持该条件,稻米安全储藏难度较高。小麦对湿度控制要求高于温度控制。适宜储藏条件为相对湿度在 55% 以下,温度 20∘C 以下时,小麦的稳定性较强。小麦在低湿环境中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储藏稳定性,人工调控湿度不足时,霉变风险明显增加。小麦在储藏过程中虫害问题突出,特别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害虫侵扰成为主要威胁。玉米的籽粒含油量和空隙较大,对湿度极其敏感。玉米适合在含水量不超过 13% 、相对湿度 50% 以下的环境中储藏。玉米在储藏过程中霉菌毒素污染风险高,人工储藏环境中湿度波动加剧了该风险。玉米在温度较低时仍存在较高的呼吸作用,储藏稳定性低于稻米和小麦。
二、害虫与品质劣化的控制措施
1. 害虫发生与防控风险
害虫的存在是粮食储藏安全的重要威胁。谷象、米象、玉米象等常见害虫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繁殖迅速,籽粒被啃食后重量下降,外观受损,商品价值降低。害虫在粮堆中活动会破坏通风结构,形成虫热区,粮温上升进一步刺激虫害加剧。害虫排泄物和碎屑污染粮食,使其失去加工和食用价值,严重情况下导致整批粮食报废。缺乏自动喷撒系统的仓储环境对害虫的控制依赖人工处理。人工喷洒药剂存在覆盖不均、间隔周期长和药效持续性不足的问题。部分害虫在药剂浓度不足时产生抗性,导致后续治理更加困难。频繁使用化学药剂还可能造成残留,影响粮食安全。绿色防虫技术如二氧化碳气调、低氧密闭储藏能够降低虫害发生率,但在没有完善设备的条件下难以普及。害虫的扩散速度与储藏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粮堆内外环境清洁度不足时,害虫滋生点增多。入库粮食未经彻底清理时容易携带虫卵进入仓库,增加储藏虫害风险。防控措施不足时,害虫可以通过粮堆间隙快速扩散,造成大面积侵染。结论是害虫在储藏过程中构成持续性威胁,缺乏自动化设备条件下必须依靠更精细的管理和综合治理措施控制风险。
2. 粮食品质劣化的主要原因
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发生品质劣化的根源包括呼吸作用、微生物侵入和化学成分变化。稻米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脂肪酸值显著增加,口感下降并伴随异味。小麦籽粒在虫害侵扰后结构破损,淀粉降解速度加快,面筋含量下降,导致加工品质降低。玉米霉变最为常见,真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会在湿度过高的条件下快速生成,对人畜健康造成威胁。粮食品质劣化与环境波动密切相关。温度和湿度的频繁变化导致粮堆内部产生结露,局部水分过高区域成为霉菌滋生的热点。霉变粮粒在堆内扩散速度快,形成“热点”区,伴随热量积累和气味异常,进一步破坏整体粮堆的稳定性。品质劣化的发生不仅影响营养成分,还会造成外观颜色变化和储藏气味恶化。人工管理下的粮食品质保持依赖定期翻粮、监测和通风操作。翻粮有助于散发积聚热量,降低霉变发生率,但劳动强度大且时效性有限。通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温湿度,但在湿度过高时反而可能引入水分,加剧霉变。缺乏自动检测系统时,粮堆内部隐患往往难以及时发现,品质劣化问题容易扩大。结论是粮食品质劣化源于环境波动和生物侵扰,人工措施在缺乏自动化设备的条件下难以实现全面控制。
3. 储藏管理与改进措施
储藏管理的优化是应对害虫与品质劣化的重要途径。定期监测粮堆温湿度能够及早发现风险,便携式检测仪器在仓储管理中具有现实意义。人工测温、测湿与记录结合表格化管理,可以形成数据积累,为后续判断提供参考。借助国产粮食储藏监控软件平台,可实现数据录入与趋势分析,弥补自动化系统不足。储藏管理中通风与分仓是降低风险的重要措施。稻米在储藏时可采用低温通风,小麦可通过保持空气流动降低湿度,玉米则需加强水分含量控制,入库前必须达到安全水分标准。粮食品种差异决定了储藏措施的侧重点,人工管理中必须针对性制定方案。利用机械通风和遮光隔热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环境条件。
结论
粮食储藏安全性受温度、湿度和害虫等多重因素影响。缺乏自动控温系统和自动喷撒装置的仓储环境中,粮食更容易受到外部条件波动的威胁。温度不稳定加速粮食呼吸作用与害虫繁殖,湿度过高促进霉菌扩散与毒素产生,环境因素直接决定了粮食品质的稳定性。稻米、小麦和玉米在储藏适应性上存在差异。稻米对温度和湿度变化敏感,小麦对湿度控制要求更高,玉米在温湿波动下霉变风险最为突出。针对性管理成为保障安全的必要措施。害虫和品质劣化的控制依赖多层次手段。人工检测、通风、翻粮和药剂喷洒能够缓解风险,绿色防控与物理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化学措施。便携式检测设备和国产监控软件的应用能提高数据化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俊峰. 粮食储藏过程中温湿度控制技术研究[J]. 粮食储藏, 2021,50(3): 45-50.
[2] 张晓光. 储粮害虫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探讨[J]. 中国粮油学报,2020, 35(8): 112-118.
[3] 孙晓东. 不同储藏条件下玉米品质变化规律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19, 40(6): 237-242.
[4] 郑建华 . 小麦储藏霉变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 [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2, 47(4): 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