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识别及管理策略
黄伟业
广东广晟南方建设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建筑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施工过程涉及多专业交叉、多资源调配及多环境因素影响,项目实施的不确定性显著高于其他行业。近年来,随着建筑工业化、智能化进程加速,BIM 技术、装配式施工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虽提升了生产效率,但也带来技术适配性风险。
一、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识别
(一)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在施工方案设计一直到具体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主要是因为技术方案适配性不够、技术应用经验缺乏以及技术标准更新所带来的挑战。在方案设计阶段,如果没有充分根据项目地质条件、结构特点以及施工环境来进行技术方案比选,就可能出现方案可行性方面的问题。比如,复杂高层建筑的深基坑支护方案没有考虑地下水渗透的影响,容易引发支护结构失稳的风险。在施工过程中,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需要有配套成熟的技术参数和操作规范[1]。
(二)质量风险
质量风险在施工项目风险里占据核心地位,它的形成和材料控制、 过程管理有着紧密联系。在材料环节方面,建筑材料种类繁多,且性能存在较大差 是在采购 核供应商资质,又或者在进场检验时仅仅依靠外观检查,却忽略了力 等关键指标 可能致使不合格材料被用于主体结构。比如,钢筋强度不足会 承载 中,操作不规范属于质量风险的主要引发原因。举例来说,混凝土浇筑 时若没有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坍落度,或者模板支护没有达到承载要求,这都有可能造成混凝土结构出现蜂窝麻面、楼板开裂等质量问题。
(三)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对于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以及项目进度有着直接的关联,其出现和现场管理、作业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现场安全管理这一方面,部分项目存在安全责任制度落实情况不佳的状况。比如,安全员配备数量不够,或者没有对高危作业进行全程监督;安全技术交底仅仅是凭借口头的方式来传达,并没有形成书面记录并且签字确认,致使安全措施执行出现偏差。作业环境风险主要体现为高空、临边、交叉作业等场景的防护存在缺失。
二、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管理策略
(一)技术风险的管理策略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技术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需紧密结合施工全流程特点,重点强化技术决策的科学性、技术应用的规范性。一是技术方案的科学决策。在项目前期策划阶段,应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主体开展多维度技术论证,综合考量地质条件、结构类型、工期要求及资源配置等因素,对备选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可行性及风险可控性进行量化比选。例如针对深基坑支护方案,需结合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土体参数、地下水位分布及周边建筑物荷载,对比分析排桩支护、土钉墙、内支撑等不同方案的适用条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方案安全性,避免因方案选择偏差导致的后续施工风险。施工过程中需建立技术方案动态优化机制,当现场条件发生变化,应及时组织专家复论证,调整技术参数或施工工艺,确保方案始终与实际工况相匹配[2]。二是新材料新工艺的规范应用。对于首次应用的新材料,需在进场前完成材料性能检测与适配性试验,通过配合比优化、龄期强度测试等验证其与设计要求的匹配度;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技术方案,明确材料运输、储存、使用的技术要点,如混凝土运输时间控制在90 分钟内、储存环境湿度不低于 80% ,并通过技术交底使作业人员掌握操作要领。针对新工艺,需在试点区域进行工艺验证,记录关键工序的操作时间、误差范围及质量控制指标,形成可复制的标准化操作流程;施工过程中安排技术人员全程跟踪,实时监测工艺执行情况,如装配式构件吊装垂直度偏差应≤3mm,发现偏差及时纠偏,避免技术缺陷累积。
(二)质量风险的管理策略
一是材料质量管控。在供应商选择阶段,应基于过往合作记录、产品认证文件及第三方质量评估报告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动态淘汰质量不稳定的合作方;材料进场时需执行多维度检测标准,除外观检查外,重点对钢筋强度、混凝土配比、防水材料抗渗性等关键性能指标进行实验室检测,必要时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确保数据客观性;存储环节需根据材料特性设置专用仓储环境,如水泥需防潮隔离、钢材需避免酸碱腐蚀,防止因存储不当导致性能劣化。二是施工过程质量控制。项目管理团队应针对混凝土浇筑、模板支护、砌体砌筑等关键工序编制详细作业指导书,明确操作参数及技术要点,并通过现场技术交底确保作业人员全面掌握。现场管理人员需加强动态巡查,对高风险工序实施全程旁站监督。三是检测验证体系的完善。需采用多元化检测手段提升缺陷识别能力,如使用激光投线仪测量砌体垂直度、通过超声波检测技术排查混凝土内部空洞,替代单一目测或简易工具检测的局限性;严格执行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的三级验收制度,隐蔽工程在覆盖前需经三方联合确认并留存影像记录,未通过验收的工序不得进入下一道施工环节[3]。
(三)安全风险的管理策略
一是完善现场安全责任体系。项目应建立分级安全责任清单,明确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安全员、班组长、作业人员分别承担现场监督、工序安全及操作合规的具体职责;安全技术交底需形成书面文件,内容包含作业风险点、防护措施及应急流程,交底过程需留存影像记录并由参与人员签字确认;定期开展安全责任考核,将隐患排查数量、整改率等指标与绩效考核挂钩,推动责任从“纸面”向“现场”落实。二是作业环境安全防控。针对高空作业场景,外脚手架搭设应符合《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立杆间距、连墙件设置需经计算验证,安全网需采用阻燃材料并按每3 层设置水平兜网;临边及洞口防护需设置不低于1.2 米的防护栏,底部加设 20 厘米高挡脚板,防护设施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交叉作业区域应划定警戒范围,设置硬质隔离棚并悬挂警示标识,避免垂直方向同时作业引发物体打击风险。
结语
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项目风险的系统研究,明确了技术、质量、安全三类核心风险的形成机制与表现特征,并针对性提出涵盖技术验证、过程管控、责任落实的管理策略。研究表明,通过前移控制节点至材料采购端、强化过程操作规范性约束、完善检测验证闭环管理,可有效降低质量缺陷发生概率;而构建分级安全责任体系、执行标准化环境防护、强化人员行为规范,则能显著提升安全风险预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成名.住宅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对策[J].居舍,2025,(15):158-161.
[2]达传军.住宅建筑施工中的地基施工技术研究[J].居舍,2025,(15):64-67.
[3]张国生.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施工项目成本核算优化研究[J].中国招标,2025,(05):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