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安全施工管理策略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作者

潘家腾

广东广晟南方建设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引言

建筑施工的作业环境动态多变、工序交叉复杂、人机交互频繁、潜在危险源分布密集等特性,导致其成为典型的高风险性行业。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规模巨大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还会对工程进度、企业声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严重影响。传统的凭借经验、被动响应型的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以契合现代大型复杂工程的安全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并深化应用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特质的安全管理策略。本文旨在探讨风险分级管控、行为安全观察干预以及技术赋能安全管理 大核心策略的理论基础,以及在施工现场的实际应用情况,为提升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可操作性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构建系统化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风险作为安全事故的本质根源,其系统化与精细化的管控,构成了安全管理的核心基础。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把风险管理理论(识别、分析、评估、应对、监控等环节)与PDCA 循环理念(计划、执行、检查、改进)进行深度整合,通过构建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全员共同参与的风险识别-评估-分级-管控动态机制,实现预见性闭环管理。其实施环节要紧密衔接,全面风险辨识环节在项目策划、专项方案编制及每日工前准备阶段,运用如工作危害分析(JHA)、安全检查表(SCL)、故障树分析(FTA)等方法,对各阶段、工序、工种的危险源进行系统识别,涵盖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坍塌等主要事故类型;科学风险评估与分级阶段采用风险矩阵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依据事故发生可能性以及后果严重程度对风险进行定量或半定量评估,并把风险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以及低风险四级。

同时,针对性管控措施的制定和落实阶段,推行差异化管控策略,对于重大风险,需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方案,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消除风险源并配备专 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全流程的监督把控;较大风险要强化管理控制与合理配置个体防护设备; 及低风险,应严格依照标准化的安全流程执行操作。动态监测与持续改进机制以风险清单的动态更新制度为依托,当施工条件、工艺或所处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时立刻启动重新评估程序,通过日常巡回检查、特定项目检查以及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监控各项管控措施的实际成效,形成“识别-处理-验证”的完整闭环[1]。

二、实施行为安全观察与主动干预

人为操作隐患常为事故直接诱因,行为安全观察与干预策略建立于行为安全学原理与 PDCA 循环理念之上,核心聚焦于通过系统性行为塑造,培育非指责性安全文化。结构化的观察计划需明确界定观察区域、时段、重点监控的不安全行为种类(包含个体防护装备规范使用、高处作业合规操作、施工机械安全流程、临时用电标准执行及消防管理措施落实),并组织管理人员、班组长、骨干员工与一线工人,实施交叉参与式观察。标准化观察与记录环节中,规定需运用统一的观察卡,对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的表现形态、涉事人员身份、作业环境状况进行观察记录。严格规避主观臆断的归因,建设性沟通与即时反馈实践强调要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以平等尊重的原则,同当事人展开一对一对话,重点剖析行为潜在后果、携手制定改进方案,并取得安全承诺,同时,对符合规定的行为即时给予积极的激励。数据分析和趋势改进机制则通过周期性汇总观察数据,深入剖析不安全行为在类型分布特征、高发人群结构、时段集中规律及区域风险重点,基于此,精确制定专项培训课程、操作规程修订条款、警示标识优化方案、管理流程调整措施,并把分析结论与改进方向向全体人员予以公示。通过持续的正向行为强化与同伴示范效应,从根本上推动作业人员从被动遵守规则转变为主动参与的转变,实现安全文化的内生性构建与长期稳固[2]。

三、深化安全技术应用赋能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为打破传统安全管理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有力支撑,技术赋能策略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空间定位等技术,实现安全管理的智能化、可视化与实时化目标。其核心路径在于打造全链条的技术支撑架构,智能感知与实时监测环节,在塔吊运转监控、深基坑形变监测、高支模应力检测、环境噪音及扬尘监测等重要风险点位布设物联网传感器,同时搭配具备行为识别功能的视频监视系统及人员定位设备,全方位、实时收集环境参数、设备运行状态、人员坐标及行动轨迹等多层面数据;数据驱动风险预警阶段,依托大数据分析平台对海量异构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及融合分析,基于预设阈值或智能化算法模型,自动识别设备超限运行、人员违规进入禁区、未佩戴安全防护装备等异常状态,并借助声光报警、短信推送、管理平台弹窗等多渠道预警机制,把风险信号及时传递给相关责任人;虚拟仿真与方案优化方面,运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复杂的施工节点和存在高危险性的工序进行全流程施工模拟和安全碰撞检测,提前识别潜在空间冲突和结构安全隐患,优化专项施工方案及安全防护措施设计;智能化安全培训及准入管理则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搭建了沉浸式安全事故场景及标准化操作训练模块,同步通过人脸识别闸机或智能终端,自动核查人员资质证书、安全培训记录等准入条件;应急响应信息化环节,建立集成通讯定位功能与资源调度功能的智能指挥平台,实现对事故现场人员迅速定位、救援资源精确调配及最优路径规划[3]。通过这些统性应用,显著拓展了风险管控的时空维度与管理深度,促使安全决策从依靠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全面提升风险预警的精准性、过程监控的实时性及应急响应的敏捷性。

结束语

风险分级管控、行为安全观察干预与技术赋能管理三大策略,共同构建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关键防线。风险分级实现全周期的精确防控,行为干预培育主动安全文化氛围,技术应用突破传统管理局限。三者构成有机协同体系:风险分级明确了管控的关键要点,行为数据驱动策略优化,技术手段赋能执行效能。深度融合这些策略,有助于推动安全管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转型,最终实现本质安全目标。

参考文献:

1]段昱君.探析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策略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25,(04):172-174

2]颜涛.建筑安全施工管理在建筑施工中的价值与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3,(35):91-93.

[3] 张 鑫 伟. 建 筑 安全 施 工 管 理策 略 在 建 筑施 工 中 的 应用 路 径 探 析[J]. 建 设 机械 技 术 与 管理,2023,36(05):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