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学困生运算能力弱的成因和培养方法
张书源
南部县建兴中学
数学运算能力是困扰数学学困生的老大难问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我从小数学就不好!”“我中考只考了几十分”这样的声音。这样长期的自我负面暗示让他们对数学学习望而却步,要打破这一局面,就要从根源出发。
一、学困生运算能力弱的成因分析
1.知识理解程度低,进行知识迁移困难。
学困生的数感与符号意识薄弱,缺乏对运算对象的理解,无法正确掌握运算法则。主要体现在对运算对象背后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的理解混乱,无法将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迁移到不同的情景之中[1]。例如,学习对数运算性质:如果 a>0 ,且 a ≠ 1,M>0,N>0 ,那么loga (
N时,错误的理解为对数有加法loga M +logaN=loga(M+N) 。
2.计算能力弱,基础训练不足。
学困生的计算能力弱往往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累积出来的问题。例如,在初中阶段没有完全掌握代数式变形,进行因式分解困难,导致在高一的课程中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困难;对函数的概念理解模糊,进而难以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因此,学困生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并进行基础运算的训练。但是,受班级课程进度的影响他们难以到达足够知识掌握程度,就囫囵吞枣随着班级进度继续学习。而其本身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这就像滚雪球一样将问题积累的越来越大。
3.“习得性无助感”衍生的情绪障碍和意志薄弱
由于学困生在数学学科中长期感受到挫败和失落,导致学习数学时情绪低落,影响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知识吸收的效果。同时,随着学习难度的攀升,学习数学就变成了对他们来说极具挑战的任务,当有外界诱惑时更容易被吸引[2]。久而久之,自我约束力就更加薄弱,难以持之以恒的学习。甚至,部分学生看到字数多、图形复杂的题目时,选择直接放弃。
4.不当的学习策略
学困生在面对数学学习的问题时,如海中孤舟不知前行方向。总是做了很多无效的努力,机械的记忆解题步骤;盲目的进行大量重复的或者难度系数过高的练习;轻视代数运算练习;逃避知识薄弱章节的学习;过度依赖他人讲解或参考答案;不进行系统性的总结和复盘;考试时做题如平时一样随意,没有考试策略。
二、学困生运算能力培养方法
1.通过理解加记忆,构建牢固的基础
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理解和记忆的协同作用,二者是阶梯式递进关系。学习过程中,先理解,后记忆,在练习中优化记忆,达到认知内化的目的。
从理解方面来说,教师在进行新定义、新定理的教学时,要降低认知门槛。首先,确保掌握这个知识所需的预备知识学生已具备。例如,在学习新知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x2+bx+c>0(a≠0) ),那么要掌握旧知识一元二次方程 ax2 + bx +c=0(a≠0) 的求解和二次函数 y=ax2+bx+c(a≠0) 图象的画法。由“方程的解是二次函数与x 轴的交点横坐标,不等式的解集依赖方程的根和函数开口方向确定”链接新旧知识。可以为学困生选择适当的资料,让其加深对旧知识的回忆和巩固,以确保课堂参与效果。同时,首次练习题目的选择,遵循“低门槛、强关联、小步走”原则。如, ‡1a3=7,a7=19 ,求首项a1和公差d。设计意图为,学生可以直接代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避免和其他公式混淆,建立下标与项的对应关系。
从记忆方面来说,教师可以根据遗忘规律采取多样化策略。采用结构化编码法,引导学生将零散的公式整合成知识树;绘制思维导图,通过树状分支呈现知识关联。采用变式间隔训练:学习当天、第三天、第七天、第二十一天,分别进行难度逐步递增的练习。
理解和记忆的结合,使得学困生能够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
2.精选适切的练习材料,引导其有效参与数学运算活动。
要使学困生达到能自主探究运算思路、求得运算结果,还需要通过系统的练习。对学困生来说,练习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这决定了他们是否能有效参与到数学运算活动中。材料的选择注意以下两点:一、练习材料的难度设置应符合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激发其学习动机。二、采用渐进式难度设计。采用“70%熟悉内容+30%新内容”的比例;遵循“单项技能→综合应用”的递进顺序。在测试时,适当调整试题的数量和时长。日常测试一般为时长2 小时,总分150 分,题目数19 道(8 道单选题、3 道多选题、3 道填空题、5 道简答题)。可更改为时长1 小时,总分 75 分,题目 8 道(4 道单选题、1 道多选题、1 道填空题、2 道解答题)。在此过程中,逐步消除挫败感,构建学困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其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态度和持久兴趣。
3.善于运用教师期望效应和班集体力量
在构建学困生的成功体验之后,更需要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彻底打破其“习得性无助感”。教师期望效应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 会使学生按照教 的行为。要注意的是,期望设置有适度的挑战性(成功率控制在6 对的问题提问。要对其成功给予肯定和鼓励。在班集体中,可以组建 H□4 H 根据前测结果将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进行科学配比,构建具有互补性的学习共同体。同时,加强班级数学文化建设。如,创设班级数学仪式:“每周解题王”颁奖、“错题攻克日”庆祝、数学达人分享会等等。
4.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
对于学困生来说,可以从基础巩固、方法优化和心理建设三个方面使用简单、高效、合理的学习策略。针对基础漏洞,可以使用错因分析法。错因分析法是指通过系统性地诊断、分类和解决学习过程中错误的方法。例如:制作一张《错误类型分析表》记录错题原因。可以将原因分类为:①计算错误。如:符号错误;②概念混淆。如:函数的奇偶性与单调性的关系;③解题步骤缺失。如:忽略定义域。在课堂参与时,可以使用互动技巧提高课堂吸收效率。如:准备3 色签字笔,用不同颜色表示掌握程度。红色:完全听不懂;黄色:部分明白;绿色:已掌握。对于练习也要优化方案,做到有针对性地靶向训练。可以选择每周聚焦1 个薄弱模块进行集中练习。在心理建设方面,可以制作“能力增长树”将成就可视化,在卡纸上画出一颗树的主干,每掌握1个知识点贴1 片树叶,每攻克1 类问题挂 1 个果实。
总的来说,帮助学困生重拾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提高运算能力,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帮助他们降低认知门槛以掌握知识,缓步提升变式难度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多给予鼓励提高积极性。每天浇灌一滴汗水,终会迎来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刘小丹.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核心素养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4(16):72-74.
[2]赵梓良.贫困山区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帮扶策略研究—以嵩县第一高中为例[D].信阳师范学院,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