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引导小学生开发使用数学学具的研究

作者

宋新颖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城东镇淤堤学校 071300

引言:

在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综合素养成为教育实践关注的重点。传统数学课堂中过于注重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学具作为桥梁,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体验,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特别在新课标倡导“做中学、玩中学”的理念引领下,科学开发与合理使用数学学具,已成为提升课堂实效与培养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实践推广。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应用的价值与新课标导向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强调数学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协同发展。学具作为连接数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的中介工具,逐渐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合理使用数学学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还能促进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提升其对数学本质的认知能力。

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强调“做中学”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数学学具作为“动手做”与“动脑想”的结合体,成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操作学具,学生能够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数与形的关系、掌握计算方法,进而形成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加减或几何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分数圆片、几何拼板等学具进行拆分、组合与比较,不仅激发学习兴趣,也增强了概念的掌握效果。

学具的使用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操作与讨论,借助学具直观呈现自己的思路和结论,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更符合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强调“知、情、意、行”并重的学习模式。

二、小学生开发与使用数学学具的有效策略探索

引导小学生参与数学学具的开发与使用,不仅是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更是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锻炼过程。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任务驱动、合作学习与情境创设三方面着手,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首先,任务驱动是激发学生动手意识与创造兴趣的有效方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并将开发或改造学具作为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周长和面积”时,教师可布置“设计一个测量教室窗帘布料用量的工具”的任务,学生需思考如何构造简单测量工具,并利用材料如纸尺、小绳等制作实用学具。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概念的应用和实际操作,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其次,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碰撞与技能互补。在小组活动中,每位成员可承担不同职责,如设计方案、动手制作、成果展示等,体现协同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展开图”时,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用卡纸尝试制作不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比较并分析哪种设计更节省材料。此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几何结构的理解,还锻炼了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

最后,情境创设能增强学生对学具开发的现实意义认知。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使学具的使用更加贴近生活。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可设置“我是小小钟表匠”主题活动,让学生利用纸盘、自制指针和图钉制作钟表学具,通过模拟拨针练习掌握整点与时间计算,体验从“做”到“学”的过程。

三、数学学具实践应用的课堂案例与成效分析

以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运用数学学具辅助教学,可有效提升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本课通过“面积单位认知—面积测量实践—面积计算公式探究”三个教学环节,贯穿使用学具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形成抽象认知。

在“面积单位认知”环节,教师出示自制的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方格卡片,组织学生使用这些学具对不同物品(如课本封面、文具盒顶面)进行覆盖比对,引导学生理解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能够感知单位面积的大小差异,初步建立“面积由单位覆盖数量决定”的直观印象。

进入“面积测量实践”阶段,教师发放由学生提前准备的学具——方格纸剪制的“面积网格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学具对各种长方形纸片进行单位格覆盖,并记录所覆盖的格数,尝试归纳面积大小的测量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发现长×宽=面积的规律,为后续公式推导做好知识准备。

在第三环节“面积计算公式探究”中,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前两步测量与计算结果,利用学具中已标注长宽数值的图形纸片进行归纳,最终全班共同得出“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教师进一步设置“学具升级”任务,鼓励学生将已有图形卡片按 1 平方厘米单位进行重绘,制作“可折叠测量板”,用于测量非规则图形的近似面积,从而提升学具的功能性与扩展性。

课后教师发放问卷调查学生对本节课的体验感和理解效果,结果显示:87%的学生认为学具使用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面积的概念,93%的学生表示更愿意主动参与带有学具操作的课堂活动,教师通过作业与测评数据发现该节内容的正确率较平时提高近 15% 。此外,部分学生在课后自发尝试用学具测量家中桌面、墙面面积,反映了学习动机和知识迁移能力的显著提升。

该案例充分体现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价值,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还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感、理解度与创新意识,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提供了更加可行的路径。

结语:

数学学具作为连接知识与实践的重要载体,在新课标理念引领下呈现出独特的教学价值。通过科学引导学生开发与使用学具,不仅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与主动性,也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实践表明,将学具融入任务驱动、合作探究与真实情境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与深度。

参考文献:

[1] 陈亚惠.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J].读写算,2025,(10):79-81.

[2] 马敏广.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10):34-37.

[3] 陈志丽.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J].家长,2025,(0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