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创新实践

作者

莫日根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第一中学 011300

一、引言

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德与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尤为重要,是学生形成健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生活化教 革中的一种创新方向,主张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提升学生 际操作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通过生活化创新实践,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

2.1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式为主,内容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低,缺乏主动思考和讨论,致使课程效果大打折扣。

2.2 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背景

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改革的导向,其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与法律知识,还应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如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法律思维能力等。通过核心素养的导向,可以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具实践性和互动性,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意义。

2.3 生活化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意义

生活化教学是指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应用。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而言, 化教 能够使 德原则和法律条文具体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此外,生活化教学还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动机。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

3.1 创新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通过设置真实或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的教学方法。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如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体验法治的实施与道德的判断。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和道德准则,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注重学生主体性:课堂互动与讨论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一方讲解,学生被动听讲。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深度,课堂互动和讨论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可以通过“道德选择”或“法律与伦理”的讨论让学生在参与中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判断和选择行为,进而提升他们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3.3 实践活动的设计:法治宣传与社会实践

除了课堂教学,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法治宣传、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法治知识宣讲,或通过参观法院、警察局等机构,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实施的全过程。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生活化创新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4.1 教学资源的缺乏与解决方案

生活化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案例分析、视频资料、互动平台等。然而,很多学校尤其是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往往面临这些教学资源的缺乏。缺少高质量的教材、教学视频以及互动活动场所,可能导致生活化教学难以顺利展开。为了解决这 教师 以通过多渠道寻找资源,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借助免费的在线教学平台、公开课、网络案例等资源,弥补传统教材的不足。此外,可以组织教师共享资源,通过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形式,共同开发适合的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资源的创作中,通过学生的实际体验来拓展课堂的教学范畴,形成更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材料。

4.2 学生参与度低的原因及对策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有时显得抽象且 直接的现实感,导致部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较低,参与度较差。学生可能会觉得这些知识离他们的 受到其重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设置更多与学生生活紧密 性。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现实问题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使他 活、未来社会实践的关系。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辩论等形式 让他们在体验中反思和思考。通过这种互动式、情境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3 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实施生活化创新教学时,需要具备更高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足够的教学设计能力,特别是在课堂情境创设和活动设计方面的经验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组织的培训课程、讲座等形式,提升教师对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教学研讨会、课堂观摩等活动,向经验丰富的同行学习,借鉴成功的教学案例。学校也应鼓励教师之间进行合作,共同研发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师间的学习交流。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教学实践,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生活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并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五、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创新,可以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情境教学法、课堂互动、社会实践等创新实践方法,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实际操作能力。然而,实施这一教学模式仍然面临资源短缺、学生参与度低、教师素养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教育者应积极探索有效的解决策略,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师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机会,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朱从林.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3,(22):86-88.

[2] 何虹.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评《思政创新课: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1):65.

[3] 余慧华. “ 互联网+ ” 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 教育观察,2019,8(1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