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教学视域下计算出错的心理问题研究
赵亚娟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解放路小学744000
1 单元主题教学是数学课堂的主流形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字运算构成认知活动的核心内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相互关联、彼此转化,常以组合形式呈现于计算式中。教师通过单元主题教 络。 例如在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中,通过“ ⋅15-7=8′′ 与“8+7=15”的相互验证, 法的对应关系中,借助 46×8=48∘ ”与 448÷8=6′′ 的关联推导,建立算法规律 后加减”的层级秩序,形成规则体系。这种模块化教学使知识形成有机整体,如在 单元中,教师将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进行对比教学,使学生理解“数的灵活组合”本质,显著提升计算效率。
2 计算错误现象的双维归类
2.1 知识性错误
知识性错误源于认知基础薄弱。在五年级“小数除法”单元中,常见错误是忽略小数点移动规则,如计算42.4÷0.3′′ 时直接得出8 而非80;在五年级“分数加减法”单元,学生常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减,如误认为1/2+1/3=2/5;三年级“万以内加法”单元中,连续进位加法漏加进位值的情况频发,如计算“358+467”时百位未加进位1。教学实践中,《有余数除法》单元检测显示,41%的学生出现“余数未化简”错误,典型表现为将14÷3 的结果写成“4……8”而非
。
2.2 非知识性错误
非知识性错误与心理状态失衡密切相关。注意力分散导致数字抄写移位,如把506 写成560;符号混淆现象普遍,常有学生将÷误看作+;思维惯性引发的错误尤为典型,如学完乘法单元后出现“加法乘法化”,将 9+3误算为27;焦虑情绪下产生的粗心错误包括竖式计算数位不对齐、进退位标记遗漏等。课堂追踪发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中34%的错误源于未完整审题,如忽略括号导致运算顺序错误。
3 计算错误成因的双维解析
3.1 教师教学层面的不足
教学实施存在三方面缺位:一是算理具象化不足,如仅讲解竖式步骤却未用计数棒演示进位过程;二是错误预防缺失,未提前标注易错点(如小数加减未对齐小数点);三是单元衔接断层,整数运算规则未有效迁移至分数运算,强调“分子相加减”却未说明通分前提。教学设计问题主要表现为单向灌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机械化练习引发思维僵化,忽视个体差异加剧学困生焦虑积累。
3.2 学生学习层面的局限
知识内化不足体现在低年级学生因实物操作不充分导致位值概念模糊,如将“十位”“个位”混淆;中高年级学生算理理解不透彻而机械套用公式,如分数除法时盲目“颠倒相乘”。习惯养成欠缺表现为草稿书写混乱造成抄写失误,以及普遍缺乏验算意识导致错误延续。
4 计算错误的心理机制探析
4.1 认知兴趣弱化
当学生视计算为枯燥任务时,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具体表现为应付式答题(如随意填写得数)和逃避多步运算(跳过应用题中的复杂计算)。某班《分数乘法》单元数据显示,学习兴趣评分低于 65 分的学生错误率高出平均水平 38% ,印证了兴趣缺失与错误率的强关联性。
4.2 专注意识薄弱
注意力缺陷引发信息加工失真。典型问题包括视觉感知错位(将÷误看作-、309 看成306)和过程监控中断(竖式计算遗忘已进位的数值)。课堂观察发现,突发声响干扰时,正在进行计算的学生中有29%出现错误,表明抗干扰能力直接影响计算准确性。
4.3 表现动机欠缺
缺乏展示勇气的学生呈现两类典型行为:简单题目反复涂改,以及回避需要书写过程的计算题。典型案例中,某生因板演紧张将 ⋅246×5′ ”误算为 1030(正确为1230),但课后同类型题正确率达 92% ,证明心理状态对计算表现的关键作用。
4.4 计算思维弱化
表现为算法选择单一化(如 25×12 本可用 25×4×3 简算仍机械列竖式)和策略调节失效(遭遇新题型无法调整解题路径)。这种思维僵化使学生陷入“方法单一-错误频发-信心受挫”的恶性循环。
5 单元主题教学优化策略
5.1 游戏教学法激活认知兴趣
在二年级《表内乘法》单元实施“数字魔法师”游戏:第一步分组发放数字卡片(3,4,6,8);第二步听指令组合算式(如要求“积是24”需举出 8×3 );第三步率先完成组获“计算智慧星”。实践显示,游戏后学生计算专注度提升 40% ,规则性错误减少 28% 。
5.2 竞赛教学法强化表现动机
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设计分层挑战:基础营完成整十整百乘法(如 230×40) ;进阶营解决含连续进位乘法(如 365×28) ;挑战营需计算实际问题(如图书室书架容量)。配合“计算段位认证”制度,学生晋升一级可获得定制勋章,有效激发参与热情。
.3 电化教学法破解注意力困境
五年级《分数加减》单元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演示通分过程,直观展示分数单位统一原理;利用投影聚焦典型错误,学生触屏标注问题点;借助 AR 验算助手扫描竖式自动识别数位对齐错误。采用此类教学的班级中,数字抄写错误率下降 72% 。
6 实践成效与反思
某校实施优化教学一学期后,实验班计算错误率降至 12.1% (对照班 25.3%) ),课堂参与度达89%(对照班63%) ,80%学生养成自主验算习惯(对照班 45%) )。需持续探索高焦虑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方案,并加强单元间计算能力迁移的跟踪研究。实践证明,“兴趣激活-专注训练-信心建立-思维培养”的单元教学闭环,能有效打破“错误反复-练习强化-信心丧失”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王林. 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心理归因及对策[J]. 教学与管理,2021(11).
[3] 陈红. 单元整体教学在计算教学中的实践[J]. 小学数学教育,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