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职统计教学改革研究
杜旭阳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450000
引言: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统计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作为培养一线统计人才的高职院校,亟需审视传统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因此,创新统计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数据背景下高职统计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复合应用型统计人才
大数据时代对统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统计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难以适应数据分析一线岗位的能力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加强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统计理论功底和娴熟的数据分析技能,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计与计算机相融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以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有利于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统计在数据分析、商业决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统计教学改革要立足行业需求,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及时将新兴技术和前沿应用引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指导决策的能力。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大数据应用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积累实战经验,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的统计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职统计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教学思维革新,培养数据素养
大数据时代对统计人才提出了全新要求,传统的统计教学思维已难以满足数据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院校统计教学必须革新思维模式,将大数据理念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数据分析素养。
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数据思维。教师不仅要精通统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大数据分析的思想方法和关键技术,将数据分析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例如在讲授描述统计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质量问题,探讨海量、高维、异构数据给统计工作带来的挑战,以及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等应对策略。通过对比,凸显大数据分析的特点,拓展学生思路[1]。
其次,课程体系要强化数据素养培养。统计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数据分析的全流程,涵盖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可视化、挖掘等各环节,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加强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数据建模与分析方法、数据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数据管理与应用能力,例如开设网络爬虫、数据可视化等实践性课程,教授学生采集和展示数据的技巧;在统计建模课程中融入特征选择、参数优化等机器学习方法,拓展学生的建模思路。
(二)教学内容优化,突出应用导向
高职统计教学要立足行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前沿性、针对性和应用性相统一。
一方面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数据分析技术发展前沿,教师要关注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可视分析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并结合统计学科特点加以吸收和融合,同时优化教材体系,增加当前主流数据分析工具和算法的介绍,如Python、R 语言编程,Hadoop、Spark 大数据处理框架等,例如在数理统计课程中,可引入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等常用机器学习模型,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把握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结合生产实际,提高知识的应用价值。针对不同专业,设置有别于传统学科的特色统计课程,比如面向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网络用户行为分析、商品推荐系统等特色课程,面向现代农业专业,开设作物长势监测、农产品价格预测等特色课程。
(三)教学模式创新,注重实战训练
大数据时代,统计教学要顺应“互联网 + ”趋势,创新教学模式,拓展学习时空,注重实战化的能力培养,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衔接,优化学习体验,强化应用实践。
一是实施混合式教学,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教师可采用线上课堂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在线平台,学生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参与讨论互动,完成作业测试,课堂上教师则侧重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小组研讨等启发式学习,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例如在统计软件应用课程中,学生可在平台上学习软件操作的基本方法,而线下课堂则通过项目实践,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综合性的数据分析任务,锻炼动手能力[2]。
二是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合作,为学生搭建贴近一线的实训环境,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案例教学、项目实战,学生参与数据分析全流程,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同时邀请企业专家开展讲座培训,拓宽学生视野,例如在大数据营销实训项目中,学生利用企业提供的用户消费数据,完成客户画像、营销效果评估等任务,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四)考核方式改革,重视应用考查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考核评价应突出应用能力导向,改变偏重理论、忽视实践的倾向,要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全面考查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水平。
首先是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引导学生关注能力提升,过程考核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涵盖课堂参与、作业完成、项目实践、学习反思等,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实践,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例如在数据分析综合实训课程中,依据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解释等不同阶段,设置阶段性考核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案设计、分析报告、课堂表现等进行过程考核,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完善。
其次是创新终结性考核形式,注重考查综合应用能力,改变单纯闭卷考试的评价模式,可采用开卷考试、大作业、技能考核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命题要密切联系实际,从真实情境中提炼案例,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评分标准要兼顾过程与结果,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例如期末可采用大数据分析项目考核,给出某企业的业务数据,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分析任务,撰写分析报告并进行汇报答辩,教师从选题与设计、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结果呈现等方面进行评分,全面考察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对高职统计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改革要从思维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等环节系统推进,构建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体系。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校企、校校合作,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为培养卓越的数据分析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薛刚 .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 [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27):187-188.
[2] 黄贝 .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J]. 成才之路,2020,(23):10-1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