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原牦牛包虫病的防治措施探讨

作者

曲桑

西藏那曲市嘉黎县农牧业科技服务站 852400

引言:

高原地区养殖的牦牛与野生动物的接触较为频繁,在区域技术能力、思想意识等各类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包虫病从犬科类动物向牦牛群体传播的几率大大提升。作为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包虫病容易在牦牛体内引发神经症状,并威胁人体健康。疫病防治工作中,包虫病属于相关人员的关注重点,需要根据包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等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面对市场需求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思想观念革新等实际情况,专家学者应当深入研究包虫病防治措施,不断提升工作质量水平,最大化降低疾病发生率。

1. 高原牦牛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从流行病学特征的角度分析,高原牦牛包虫病为寄生虫病的一种,由包虫绦虫引起,地域性特征较为明显,高原地区的牦牛养殖活动中发生率较高,青藏高原及其他高原地带较为常见,在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增加包虫绦虫暴露风险。高寒气候使得寄生虫虫卵的存活时间较长,不同地形区域的交错分布为寄生虫生长发育营造良好环境。季节分布方面,高原牦牛包虫病常见于春夏两季,与牦牛的放牧习性和牧草生长季节相适应。另外,幼年牦牛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的影响;而雄性牦牛通常游离于族群之外,常见离群觅食情况,故而,幼年及雄性牦牛的患病率较高。

2. 科学防治高原牦牛包虫病的措施

2.1 加强卫生管理

养殖场的卫生管理水平与牦牛包虫病的发生流行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当环境卫生条件较为恶劣时,牦牛患病几率极大提升。基于此,饲养管理人员需要从卫生管理切入,营造良好养殖环境,给牦牛提供较好的生长条件,去除周围环境中影响牦牛身体健康的因素。

圈舍环境管理中,养殖人员需要保证环境清洁,定期全面清除圈舍中的粪便和污染物,保持干燥整洁,避免病原微生物滋生 [1]。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门窗、通风设备等强化建设通风条件,做好空气交换和流通。放牧场地的卫生管理可以从选址出发,尽可能规避地势低洼区域,及时清理粪便,将牦牛与野生动物隔离,阻断寄生虫从犬科类野生动物转移到牦牛体内的传播途径。另外,需要落实消毒、杀菌、清洁活动,养殖人员定期使用消毒剂完成环境消杀,并在每次人员、物资等进入养殖场地时做好消杀,以免将外界细菌病毒带入养殖区域。

2.2 合理使用药物

为了降低包虫病的发生率,养殖人员可以定期驱虫,清除牦牛体内或体表存在的寄生虫卵或幼虫,避免影响牦牛健康。吡喹酮和丙硫醚唑是高原牦牛养殖活动中较为常见的驱虫类药物,前者的使用剂量为 50mg/kg ,后者则为 15㎎ / ㎏。为了达成疫病防治目标,需要间隔 5~10 天再次用药,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连续用药3 ~6 次,强化驱虫效果。

确认牦牛患病后,饲养管理人员需要根据病程进展情况选择恰当治疗药物。发病初期的牦牛可以使用驱虫类药物,如果牦牛在驱虫治疗过程中因虫体死亡流出的包囊液导致临床症状加剧,则需要及时处理。强心利尿降低颅内压力的药物是抢救活动的首选,常用安钠咖 2g~5g 或甘露醇 1L~2L ,静脉注射25% 葡萄糖注射液。出现继发感染时,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或其他透过脑屏障

的广谱抗菌类药物,完成包虫病防治。

2.3 控制自然疫源

自然疫源是引发高原牦牛包虫病的重要因素,养殖人员需要将自然疫源控制作为包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从寄生虫卵和感染源两个角度开展防治工作,控制疾病流行。从环境因素切入,需要去除泥土、水源、饮食中可能存在的寄生虫卵,比如,如果发现养殖或放牧场所存在土壤污染时,可以通过覆土、清扫、消毒等方式灭杀虫卵;水源处理中,净化水源和消毒处理是降低卵囊传播几率的有效方式。除此之外,可以关注中间宿主在牦牛包虫病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在密切监管野生啮齿类动物的过程中消除高原牦牛包虫病的传播媒介 [2]。灭鼠是较为常见的中间宿主管控措施,养殖人员全面调查放牧场地及养殖场所,判断是否存在啮齿类动物活动迹象,灭杀野生动物,阻止野生啮齿动物与牦牛接触。

2.4 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应用到了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活动中。在高原地区开展牦牛包虫病防治工作时,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弥补人力、物力、资源等方面的不足,提升技术水平,增强疫病防治工作的全面性。比如,可以在统计学方法的指导下构建包虫病风险评估模型,从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食物链结构、人员流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入手,以量化分析的方式开展加权计算,明确不同因素对牦牛包虫病产生的影响,做好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可以搭载辅助监测和预警系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和超出安全阈值的数据信息,立刻向有关部门和饲养管理人员发出警告,提醒在场人员及时采取处置措施,控制包虫病扩散。除此之外,可以整合多样化的高原牦牛包虫病防治措施,为养殖人员提供数据信息支持,便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更加恰当科学的防治手段。

3. 结论

综上所述,养殖户在高原地区开展牦牛养殖活动时,应当将包虫病防治摆在重要位置,优化防治措施,降低发生病虫害的可能性。养殖人员需要保证养殖环境干净整洁,清除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生存空间。从预防和治疗两个层面,均可以使用相关药物,控制自然疫源,在源头切断包虫病感染的途径。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可以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疫病防治工作中,提升工作效率,起到更加显著的效果。经过养殖人员的综合努力,包虫病的发病率下降,保证了工作人员和牦牛的生命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 索朗白姆 . 高原牦牛脑包虫病的治疗与预防措施 [J]. 西藏农业科技 ,2024,46(02):68-70.

[2] 麻 世 文 . 牦 牛 包 虫 病 的 诊 断 与 治 疗 [J]. 粮 油 与 饲 料 科技 ,2024,(08):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