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远程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优化与提质增效实践探究
袁丽鹃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第一中学 626100
引言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教师资源紧缺、教学手段传统、学生语文基础不均衡等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互联网 + 教育”战略背景下,远程教育逐步普及,有效缓解了教师不足与资源匮乏的结构性难题。然而,在远程教学逐渐常态化的过程中,语文学科作为人文性与实践性高度结合的课程,其教学效果的评估难度显著提升。传统以纸笔测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在远程语境下显得力不从心,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语言积累、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与审美素养。评价失真反过来影响了教师教学反馈与学生学习改进的有效性。因此,建立符合民族地区实际、适配远程教学特征、强调综合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一环,更是教育公平与质量并重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
一、当前民族地区语文远程教学评价体系的主要问题
民族地区在推进远程语文教学过程中,普遍沿用传统教学评价模式,未能根据线上教学的特性进行系统重构,导致评价失效问题频发。首先,评价内容单一,仅聚焦于课后测试题或期末成绩,忽视了学生在语言积累、表达能力、审美体验等方面的发展过程,缺乏对阅读、写作、听说等多元语文能力的全过程跟踪与分析。其次,评价方式滞后,依赖教师手动批改与单一评分标准,难以应对大班规模或跨校远程班级管理的需要,导致反馈不及时、信息不对称。再次,评价工具落后,尚未广泛应用智能评测系统、学情分析平台等现代数字手段,教学与评价两张皮现象突出。此外,由于学生居家学习环境差异较大,家庭监管能力不一,也使得传统成绩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真实水平,导致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均受到挑战,削弱了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指导功能。
二、优化远程语文教学评价的目标导向与设计思路
为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目标,民族地区语文远程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应坚持综合性、过程性、发展性三大导向。首先,应拓展评价维度,不仅关注知识掌握结果,更关注学生的语文能力、情感态度、学习习惯与表达水平,通过构建包括识记理解、应用迁移、创造表达在内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反映语文素养提升情况。其次,应注重评价过程,将评价融入学习全过程,如阅读打卡、课堂讨论、写作练笔、项目展示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接受引导性反馈,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应用与思维表达习惯。再次,应推进多元评价主体参与,不仅由教师主导评分,还可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及平台系统自动评测功能,增强评价的互动性与主体性,提升学习内驱力。
评价方式设计上,应兼顾定量与定性,既要设置可计量的作业完成率、阅读频次、语文能力测试等客观指标,也要设立观察性、描述性指标,用于捕捉学生的审美感知、情感理解与创造表达,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技术路径上,应依托智慧教育平台或本地教学系统构建“采集—分析—反馈—改进”的评价闭环体系,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为精准教学提供依据。
三、结合教材内容的教学评价优化实践路径
在实际教学中,将教学评价与教材内容深度融合,是提升评价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关键路径。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教学中,该课文语言凝练、情感深沉,通过母子间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亲情之美与生命的坚韧,是极具审美与思想价值的篇章。传统教学中常以课后问题和简单写作任务进行考核,难以全面捕捉学生的理解深度与情感共鸣。若在远程教学中借助智慧平台进行教学评价体系设计,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在阅读准备环节布置“提前朗读打卡”,平台记录朗读次数、语速、重音识别情况,生成语音数据分析图,为学生朗读能力与情感把握提供直观反馈;其次,在课堂研读中设定关键词句评论与问题讨论任务,学生在线留言、互评观点,平台实时分析讨论活跃度与表达质量,辅助教师判断学生理解进程;再者,在课后写作环节设计“续写母亲日记”任务,学生上传文字、音频或短视频形式作品,系统依据词汇丰富度、情感表达力、语言通顺度等指标打分,并由教师进行补充评价,既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又兼顾学生的个性表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与学习成果形成清晰的成长记录档案,为教师精准教学与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四、构建评价机制与教学系统协同联动的保障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不是孤立的改革行为,而应当与教学组织、平台工具、师资培训、教研机制协同推进。首先,在教学组织层面,应明确评价嵌入教学全过程的机制安排,如同步课堂任务驱动、阶段性能力测评、单元知识整合评估等,确保评价内容不流于形式。其次,在平台工具方面,应开发或定制契合语文特点的评价功能,如作文智能评审、语音语调分析、词句关联理解评估等,提升评价数据的有效性与可视化程度。教师培训方面,应加强远程教学与数字评价融合能力的系统培训,引导教师掌握多元评价工具的使用方法与评价理念,改变“重教轻评”或“以评代教”的惯性思维。
同时,应建立基于区县层面的语文教研协作机制,将教学评价优化纳入常态教研议题,组织教师交流典型案例、反思实践困境、共享优质任务模板,形成区域资源共建共享网络,降低民族地区教师的实施门槛。学校管理层还应制定激励政策,将学生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教学质量评价挂钩,促进教师更加重视评价实效。此外,应结合学生家庭学习环境与数字素养水平,引导家长参与评价过程中的督学与反馈,构建学校—家庭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
五、结论
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远程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不仅是应对远程教学现实挑战的必要举措,更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通过拓展评价维度、丰富评价方式、强化技术支撑与多元参与,可以有效打破传统评价的局限,实现评价结果的真实性、过程的引导性与使用的决策性。实践证明,将评价有机融入教材教学过程,并借助智慧平台开展数字化评价,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参与度与语文综合素养,也增强了教师的教学精度与教学信心。未来应持续推进政策引导、平台完善与区域教研支持,推动评价改革从“形式建构”迈向“深度融合”,让评价真正成为民族地区语文远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萱萱 . 信息技术在西藏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西藏大学 ,2023.DOI:10.27735/d.cnki.gxzdx.2023.000134.
[2] 裴欢欢 . 面向西藏地区初中远程教育的语音语料库构建 [D]. 中央民族大学 ,2019.
[3] 池红梅 .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C]//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2021:1-5.
本文系 2022 年度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课题 民族地区教育专项《追求提质增效的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远程教育应用实践研究- 以泸定县第一中学为例》(编号:川教函[2022]60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