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提质增效导向下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远程教育“双师课堂”应用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

作者

郑胜桃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第一中学 626100

引言

民族地区由于受地理、经济与资源等因素影响,长期面临优秀教师稀缺、教学资源不均、学生语文素养偏弱等问题,影响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语文学科在文本解读、语言表达、文化感悟等方面高度依赖教师引导与课堂组织,师资不足直接制约教学深度与效果。为破解结构性难题,远程教育作为技术赋能手段进入视野,“双师课堂”模式应运而生,并在“互联网 + 教育”政策推动下不断常态化。该模式依托网络平台,由主讲教师远程授课,辅导教师负责课堂组织与反馈,力求实现“优质资源进课堂”“因地制宜促学习”的结合。本文在实践基础上,分析“双师课堂”在民族地区语文教学中的优势与制约,并结合教材内容示例探讨其实践路径,为完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操作方案。

一、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与转型需求

在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以下典型问题:一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部分学校语文教师存在“一人多科”现象,专业发展受限,教学能力不足;二是语文教学方式单一,重视知识灌输,忽视语言实践与文化感悟,学生缺乏语言表达机会,写作能力普遍薄弱;三是资源匮乏,优质课例、多媒体材料、课后拓展等教学资源覆盖不足,难以满足多元教学需求;四是学生语言基础参差不齐,部分以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学生在阅读、表达中存在理解偏差与语言障碍,导致学习自信心下降与参与度降低。

传统课堂依赖教师个体能力,教学效果极易受制于教师水平与经验,而“双师课堂”以技术为中介,引入高水平主讲教师授课,实现核心知识高质量传递,并通过辅导教师实现本地化管理与差异化支持,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上述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由“独自承担”向“协同引导”的转型,从而推动语文教学提质增效。

二、“双师课堂”在语文远程教学中的协同优势与结构设计

“双师课堂”的核心机制在于远程与现场、主讲与辅导、输入与反馈之间的有机协作。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协作模式能够打破单一教学结构,使课堂既有教学深度,又不失互动温度。一方面,主讲教师通常由教学经验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担任,能够准确把握文本重点、教学目标与审美引导方向,在讲解中融入朗读技巧、语言分析、写作方法等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生动的语文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辅导教师熟悉本地学生语言水平、学习习惯与心理特点,能够结合现场反应灵活组织教学活动,实时解答问题、引导讨论与开展小组交流,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语言实践频率。

结构上,语文“双师课堂”应包括三大要素:一是平台支持系统,包括直播、录播、课堂互动、资源下载等模块,保障主讲教学顺利进行;二是任务驱动系统,依据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制定分层阅读、写作、表达等任务,并通过现场辅导教师监督执行与个别指导;三是反馈评价系统,借助平台数据与教师观察,记录学生听说读写表现,形成可量化与可追踪的学情数据。三者合力,使语文教学不再只是“讲清知识”,更是在“教—学—评”闭环中实现学生语言能力的持续提升。

三、教材实例中“双师课堂”的应用实践路径分析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伟大的悲剧》为例,这是一篇讲述人类南极探险精神的纪实性散文,语言凝练、叙事紧凑,情感深沉,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要求较高。传统课堂中,因教师表达能力或认知深度限制,容易将文本处理为“冒险故事”,忽视其中的语言魅力与人文精神。而在“双师课堂”模式下,主讲教师可以从文本结构、修辞运用、情感推进等多个角度深入解析文章内容,同时结合真实南极影像、历史资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现场辅导教师则可根据本地学生阅读能力分层组织学习任务:对于基础层学生,安排重点句段的复述与词语解释任务;对于进阶层学生,引导其探究文本中的暗示性语言与情感变化,并尝试进行片段仿写。此外,在写作拓展环节,主讲教师可设置“假如你是探险队员”的写作任务,由辅导教师分组组织写作讨论与展示活动,既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表达信心。这种课堂设计既保持了教学内容的高质量输出,又确保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落实,体现了“双师课堂”语文教学中“远程引领 + 现场执行”的协同价值。

四、“双师课堂”在落地实践中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尽管“双师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出诸多优势,但在民族地区具体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若干现实问题。一是辅导教师角色模糊,部分教师仅作为“协助者”存在,未能真正参与教学设计与课堂引导,导致主讲与辅导断层,教学协同弱化。二是课堂互动不足,学生面对远程屏幕参与感较低,若辅导教师引导不力,极易产生注意力分散、听课效率低等问题。三是设备条件不稳定,部分学校网络不畅、设备老旧,影响教学连续性与资源使用。四是评估机制缺乏,当前大多聚焦课后测验与出勤记录,未能全面反映学生语言能力成长与课堂学习表现。

针对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向优化“双师课堂”建设:首先,明确辅导教师的职责与评价机制,提升其参与度与专业性,推动“双师协作”向“双师共研、共教”转型;其次,丰富互动手段,采用实时问答、课堂投票、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课堂状态,增强远程课堂沉浸感;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远程教学技术顺畅与资源落地;第四,建立过程性评估机制,融合学生课堂表现、语言实践、作业完成等多维指标,形成动态成长档案,支持个性化教学调整与家校沟通反馈。

五、结论

“双师课堂”作为民族地区语文远程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正在逐步成为教育均衡化与教学精细化的重要路径。通过优质资源引入与现场教学保障的协同推进,它不仅提升了语文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可达性,也重塑了教师角色与学生参与方式,激发了语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实践表明,该模式若能在制度引导、技术支持、师资培训与评价体系等方面形成整体合力,将有望在更大范围内推动民族地区语文教育实现从“基本普及”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未来应继续深化“双师课堂”在语文教学中的多样化探索,推动本地教师成长,促进文化理解互融,让技术赋能真正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 孙巧玲 .“双师课堂”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实践 [J]. 学苑教育 ,2025,(21):22-24.

[2] 刘 桢 . 核 心 素 养 下 初 中 语 文 双 课 堂 建 设 分 析 [J]. 作 家 天地 ,2024,(34):37-39.

[3] 徐 岩 . 双 师 课 堂 在 初 中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实 施 策 略 [J]. 新 课程 ,2022,(15):117.

本文系 2022 年度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课题 民族地区教育专项《追求提质增效的民族地区初中语文远程教育应用实践研究- 以泸定县第一中学为例》(编号:川教函[2022]60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