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县级融媒体助力县域治理,打造县域新质生产力

作者

冯宝瑞

中宣部召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会时,提出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三大定位: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媒体通过与公众、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协作,将县级融媒体建设融入县域治理格局中,促成主体间协商对话。县级融媒体作为连接县域党委政府与群众、整合县域信息资源的重要平台,既是提升县域治理效能的 “神经中枢”,也是激活县域发展动能、打造新质生产力的 “助推器”。其通过 “传播 + 服务 + 协同”的多元功能,在基层治理和生产力升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实践的深入,县级融媒体在县域治理和生产力发展中的成效愈发显著,涌现出了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县级融媒体:提升县域治理效能的 “关键支点”

县域治理的核心是解决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 政策落地、民意反馈、资源调配、矛盾化解等,而县级融媒体凭借贴近基层、覆盖广泛、形式灵活的优势,成为打通治理闭环的关键载体。

1. 政策传播 “精准化”,筑牢治理共识

县域治理的前提是群众对政策的理解与认同。县级融媒体可通过 “本土化解读” 打破政策传播的 “信息壁垒”:

·针对农村老人、务工人员等不同群体,采用方言广播、短视频情景剧、漫画图解等通俗形式,解读乡村振兴、医保改革、土地政策等民生内容,避免 “文件语言” 的晦涩感。

·结合本地案例 “现身说法”,比如用某村通过土地流转增收的故事,解读土地政策的实际效益,让群众从 “知道政策” 到 “理解政策” 再到 “支持政策”,减少治理阻力。

2. 民意反馈 “即时化”,激活治理响应

县域治理的难点在于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的效率。县级融媒体可构建 “群众诉求 — 媒体中转 — 部门处置 — 结果反馈” 的闭环机制:

·搭建 “线上留言板 + 热线电话 + 社区网格员联动” 的诉求收集渠道,比如在融媒体 APP 开通 “我要反映” 板块,群众可随时反馈停水停电、道路维修、教育医疗等问题。

·建立与政务部门的 “快速转办” 机制,对诉求分类标记(紧急 / 一般 /建议),督促相关部门限时回应(如 24 小时内反馈处理进度),并通过融媒体平台公示结果,形成 “诉求有回音、处理有监督” 的治理生态。

3. 服务整合 “一体化”,提升治理效能

通过 “媒体 + 政务 + 服务” 模式,县级融媒体可成为县域治理的 “一站式服务平台”:

·接入政务服务入口,实现社保查询、医保缴费、营业执照办理等高频事项 “掌上办”,减少群众跑腿次数。

·联动公安、民政、农业等部门,发布便民信息(如疫苗接种通知、农机补贴申报时间),并提供 “点对点” 提醒服务(如针对种植户推送病虫害防治预警)。

·针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疫情),快速发布权威信息、组织物资调配、引导群众互助,提升应急治理能力。

二、县级融媒体:打造县域新质生产力的 “赋能引擎”

县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 “特色化、数字化、品牌化”,县级融媒体通过资源链接、价值放大、生态构建,为生产力升级注入动力。

1. 激活特色资源,做强产业根基

县域的新质生产力往往根植于特色资源(如农产品、文旅资源、非遗技艺),县级融媒体可通过 “传播破圈” 让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

·农产品品牌化: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溯源(如拍摄果农采摘、加工全过程)、专家解读(如农业技术人员讲解种植标准),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文旅 IP 打造:挖掘县域的自然景观、历史传说、民俗活动,通过纪录片、网红打卡攻略、节庆直播(如桃花节、龙舟赛),吸引外部客流。

2. 链接内外资源,推动产业升级

新质生产力需要人才、技术、资本的支撑,县级融媒体可成为县域 “招商引智” 的 “名片”:

·传播发展环境:通过专题报道、企业家访谈、Vlog 探访等形式,展示县域的产业园区、交通区位、税收优惠、人才政策,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外地企业投资落户。

·搭建供需桥梁:整合县域企业的技术需求、农户的农资需求,对接外部科研机构、供应商,例如通过融媒体平台发布 “某合作社急需葡萄保鲜技术”,链接省农科院专家提供指导。

·助力数字化转型:宣传数字化工具(如智慧农业监测系统、电商运营技巧),联合电商平台开展培训,推动传统产业(如种植、手工业)向 “线上 + 线下” 融合模式转型。

3. 凝聚发展合力,优化生产力生态

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协同的产业链条,县级融媒体可通过 “价值引导 + 生态协同” 筑牢基础:

·培育职业农民与产业工人:宣传本地种养大户、技术能手的成功经验,开设 “技能课堂”(如短视频教学、直播培训),提升从业者素质。农业县融媒体中心开设的 “田间课堂” 栏目,邀请农业专家每周进行直播授课;

·强化产业链协同:报道合作社、加工企业、电商平台的合作案例,推动 “农户 + 企业 + 市场” 的利益联结机制,例如通过融媒体曝光 “某企业拖欠农户货款” 问题,倒逼企业规范合作,维护产业链信任。通过融媒体平台监督,使农产品收购合同履约率得到了提升,保障了农户的合法权益,也促进了产业链的稳定发展,进而产业链整体效率得到提升;

·营造亲商安商氛围:宣传政府部门 “店小二” 式服务案例(如为企业代办手续),曝光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如乱收费、推诿扯皮),推动形成 “重商、亲商、护商” 的社会共识。

三、县级融媒体发挥作用的核心支撑

要实现 “提升治理 + 赋能生产力” 的双重价值,县级融媒体需强化自身建设:

·技术升级:搭建智能化信息平台(如大数据分析群众诉求热点、AI 自动分类政策信息),提升服务效率。目前,全国已有多半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了融媒体云平台,实现了内容的一次采集、多元发布和数据的实时分析,信息处理效率提升了 40% ;

·人才整合:培养 “懂传播、懂本地、懂产业” 的复合型团队(如既会拍短视频又了解农产品特性的记者);

·机制创新:建立与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常态化协同机制(如定期召开 “融媒 + 部门” 联席会),避免 “单打独斗”。超过 70% 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立了与当地政务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大量县级融媒体中心与本地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平均每年开展联合活动 20 余场。

从政策传播的 “翻译官” 到民意反馈的 “直通车”,从特色资源的 “推广者” 到要素流动的 “链接器”,县级融媒体正以多元角色深度融入县域发展肌理。它不仅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 “关键支点”,更是县域新质生产力的 “赋能引擎”。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县级融媒体将进一步打破 “信息孤岛”,激活 “基层智慧”,链接 “内外资源”,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劲的支撑。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创新的时代命题下,县级融媒体的价值必将愈发凸显,成为推动县域发展从 “跟跑” 向 “领跑” 跨越的重要力量。

综上,县级融媒体通过 “打通信息壁垒、激活基层参与、链接内外资源”,既能让县域治理更精准、更高效,也能为特色产业升级、人才集聚、品牌建设注入动能,最终成为县域新质生产力的 “孵化器” 和 “放大器”。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县级融媒体在县域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