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能源低碳转型助推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

作者

李静

泰安市委党校 山东泰安 271000

在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 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强调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对重点任务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十四五 " 规划中特别指出,要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制定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支持工业向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等方向转型。由此可见,能源低碳转型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是新型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重点任务,有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能源低碳转型对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温升已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 1.1qC ,必须采取紧急行动才能实现《巴黎协定》目标。能源经济转型被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23 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 374 亿吨,创历史新高,凸显了能源转型的紧迫性。据统计,2023 年我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较 2005 年下降超过50%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17.8% ,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4.5 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

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通过提升能效、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能源,可以显著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 940 万辆,连续 9 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组件产量连续 16 年保持全球首位,占全球总产量的 80% 以上;风电装备制造规模全球第一,这些绿色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绿色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进程正在加速。以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技术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工业生产方式和能源利用模式。能否抓住机遇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我们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尽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至关重要。

二、现状与挑战

当前,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仍在持续增长,2023 年达到 57.2 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 5.7% 。能源经济发展格局虽然呈现多元化趋势,但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导。数据显示,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逐年下降,2023 年降至55.5% ,但仍占较大比重,显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例不断增加,2023 年天然气消费占比达到 8.5% ,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 17.8% ,反映出能源结构正逐步向低碳化转型。然而,能源经济转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由于技术、资本、政策等方面的限制,煤炭等化石能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能源供应的主体,预计到 2030 年,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仍将保持在 45% 左右。

工业领域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部门,其转型压力尤为突出。2023年,我国工业生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 33.2% ,但是工业领域的能源消耗超过了 65.8% 、碳排放占比达到 70.2% 。重点行业能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品的单位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 10%-15% 。传统的 " 高耗能、高排放 " 型的工业增长模式难以满足国家" 双碳战略" 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亟需向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转型。

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已经建立了碳达峰碳中和 "1+N" 政策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政策协调不够、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在区域协同方面,不同地区之间的政策执行力度和效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进一步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政策协调和配套。

其次,技术普及短板与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在东部沿海地区,绿色低碳技术得到较快推广和应用,但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山区县市,由于资金、人才等限制,绿色转型面临技术赋能不足的问题。以浙江山区县市为例,虽然在竹林碳汇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在工业领域绿色转型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

第三,资金投入不足与产业融合深度有限。虽然绿色信贷规模不断扩大,2023 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 36.6 万亿元,同比增长 31.6% ,但仍难以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特别是中小企业绿色转型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绿色产业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推进路径与对策建议

为切实发挥能源低碳转型对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的助推作用,需系统谋划、多措并举,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能源和工业低碳转型的顶层设计,制定更加科学系统的碳减排目标与评价体系。推动电力市场、碳市场与用能权交易市场协同发展,建立健全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生态损害成本、环境污染代价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引导企业加快绿色化改造。2025 年 9 月 1 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办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节能降碳源头管控体系迎来重大升级,要抓好贯彻落实,强化监督考核。

第二,加大创新技术研发和设备投入。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绿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达 7376 万千瓦,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 40% ,但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仍需进一步扩大规模。特别是在未来能源赛道布局方面,要重点关注核聚变、生物质能等颠覆性技术,构建全链条能源装备体系。推动重大低碳技术示范和规模化应用,鼓励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构建创新联合体,突破关键瓶颈,提升技术自主可控能力。

第三,以多元能源供给,增强系统防范风险能力。在稳步减少化石能源依赖的同时,加快发展风电、光伏、核电等非化石能源。预计到 2025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要提高到 60% 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 20% 左右。要提高电网调峰和智能调度能力,统筹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通过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提升能源系统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特别是在电网建设方面,要加快跨区域输电通道建设,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

第四,加快完善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在能源管理、生产流程优化中的应用,打造绿色供应链和循环经济体系。截至目前,我国国家层面累计培育近 500 家绿色工业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2/3,要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节能咨询、碳排放管理、环境服务等新业态,为工业企业提供全链条绿色解决方案。

第五,促进区域协调与发展。针对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实施差异化政策,重点支持能源富集区域和传统工业地区绿色转型。参考浙江安吉竹林碳汇等特色产业发展经验,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推动技术、标准、经验的互通共享。特别是在 " 一带一路 " 合作中,要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和装备的合作,推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走出去。

四、结语

能源低碳转型不仅关乎能源结构的优化,更是新型工业化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我们应增强机遇意识和紧迫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政策协同为支撑,以产业融合为抓手,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和工业体系。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能源低碳转型推动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为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早日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