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层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和探索路径
郑开友
凤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 安徽 凤阳 233100
一、新时代基层退役军人思政工作的现实语境与核心挑战
(一)基层治理转型中的角色定位与时代需求
大部分退役军人在基层落地生根,其政治觉悟高、纪律性强的特质,使其思想动态与社会融入程度直接关系基层治理效能。但当前基层工作仍存在 " 重管理轻服务 "" 重形式轻实效 " 倾向,未能充分契合退役军人身份转换中的多元需求。
(二)传统工作模式的结构性矛盾与实践困境
组织协同不足导致工作碎片化。基层各部门间缺乏常态化联动,政策落实常 " 各管一段 "。如就业帮扶中,人社负责培训、事务部门对接岗位、党组织做动员,因缺乏协调导致培训与需求脱节、思想引导与服务割裂。
教育形式滞后于群体认知习惯。基层思政教育仍依赖集中授课、文件传达等传统方式,对 ′′90 后 ′′′00 后" 退役军人关注的互动式、数字化载体应用不足,短视频教育、沉浸式体验等新形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服务保障与思想引领割裂。许多基层单位将思政工作等同于政策宣讲,未将就业扶持、权益维护等服务与思想引领结合。部分退役军人反映,面临就业或维权问题时,基层侧重解决问题本身,忽视强化" 退役不褪色" 的使命意识,导致思想引领缺乏现实根基,难以入脑入心。
(三)数字时代的新挑战
互联网环境下退役军人思想动态多元化,部分自媒体误读政策易引发困惑,而基层网络思想引导能力不足,既难应对舆情,也难精准把握思想脉搏,工作针对性不强。
二、基层退役军人思政工作的理论重构与逻辑框架
(一)服务型治理理论的嵌入与指导意义
服务型治理理论提供新思维范式,核心是将 " 服务 " 作为思想引领的基础与载体,通过满足现实需求强化政治认同。其指导下的转型体现在三方面:从" 管理控制 " 向 " 需求响应 " 转变,以就业、维权、心理调适等需求为切入点;从 " 单向灌输 " 向 " 双向互动 " 转变,注重教育中的反馈与参与;从 " 思想说教" 向" 实践赋能" 转变,通过社会参与深化使命意识。
(二)系统性工作模型的构建与运行逻辑
基于服务型治理理念,构建 " 四维一体 " 模型:组织协同层强化党组织统筹,整合多元主体形成合力;教育创新层开发分众教育体系,融合红色资源与数字技术;服务保障层建立全生命周期精准机制;价值转化层搭建社会参与平台,促进价值实现。
三、基层退役军人思政工作的探索路径
(一)强化基层组织协同,构建全域工作网
建立 " 基层党组织 + 退役军人服务站 + 网格小组 " 三级体系,行政村推行" 一人一网格 " 模式,由村支书兼任思政指导员,配专职联络员,村民小组设服务网格,延伸工作触角。
建强跨部门协同机制,统筹解决思想排摸、纠纷调解、就业扶持等问题,形成" 法律支持 + 帮扶措施 + 思想疏导" 的合力。
创新分众教育模式,增强思想引领实效
差异化设计教育内容:面向青年退役军人开设 " 新媒体技能 + 红色文化传播" 培训,引导其成为红色网络传播者;为老年退役军人制作方言版政策音频;为创业意愿者设置" 军旅精神 + 企业管理" 专题,邀请成功创业者分享经验。
创造性转化红色资源:在革命老区组织退役军人重走红色足迹、听老战士讲述经历;在改革前沿开展 " 改革精神与新时代使命 " 教育。选拔优秀退役军人组成 " 老兵宣讲团 ",深入学校、社区讲述军旅故事,深化自身与他人的思想认同。
(三)完善精准服务机制,夯实思想认同基础
构建需求动态识别体系,依托基层服务站通过走访、数据对接建立信息数据库,用大数据分析分类梳理共性与个性化需求,如针对某区域退役军人的农业技术培训需求,开展定制化项目。
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设 " 退役军人接待日 " 畅通诉求渠道;联合司法、仲裁机构建快速调解通道;对就业困难者实施" 一人一策" 帮扶,整合企业、院校资源提供培训与岗位。服务中融入思想引导,如就业帮扶中强调 " 军人本色" 的职业价值,维权服务中强化法治与纪律意识。
建立 " 服务—评价—改进 " 闭环机制,定期开展满意度调查,收集意见并调整工作,提升服务质量与退役军人对基层组织的信任。
(四)拓宽社会参与渠道,促进价值转化升华
引导退役军人参与志愿服务:组建" 老兵应急救援队" 纳入地方应急体系,参与防汛救灾、疫情防控;设 " 老兵调解室 " 化解邻里与家庭矛盾;开展 " 老兵助学" 活动,向青少年传承革命传统。参与过程中,退役军人既能贡献力量,也能重寻价值,强化使命意识。
激活基层治理角色:实施" 退役军人人才库" 计划,在村(社区)" 两委"换届中选拔优秀退役军人,通过 " 专题培训 + 实践锻炼 " 提升治理能力,鼓励其在政策宣讲、产业发展、矛盾调解中发挥带头作用,如退役军人村干部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同步开展政策宣传。
三、保障措施与未来展望
(一)制度保障与资源整合
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工作落实。统筹基层党建、退役军人事务、社会治理等经费,向数字化平台、志愿服务等领域倾斜。完善政策体系,出台支持退役军人参与治理、就业创业的具体措施。
(二)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
加快 " 智慧思政 " 平台建设,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思想动态,建立预警机制,精准推送个性化教育与服务。推广 " 分类教育 "" 服务闭环 "" 志愿引领" 等成熟经验,形成可复制模式。
未来,基层退役军人思政工作需进一步融入治理现代化进程,探索 " 思政+ 乡村振兴 "" 思政 + 社会应急 "" 思政 + 基层党建 " 等融合模式,使退役军人从思想教育对象转变为治理参与者、创新者。通过完善" 组织引领—教育创新—服务保障—价值转化 " 链条,激发其政治优势与实践潜能,让这支队伍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 迷彩动能"。
结束语
新时代基层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是系统工程,需以服务型治理为引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促进社会融入为目标。将思想引领植根于服务保障,以创新形式增强吸引力,以社会参与提升获得感,推动退役军人实现从 " 部队人" 到" 社会人" 的顺利转变,在基层治理中续写" 退役不褪色" 的使命篇章。
参考文献:
[1] 陈超亚 . 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探析 [N]. 企业家日报 ,2025-06-16(006).
[2] 傅永壮 . 农村地区退役军人人力资源开发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J]. 中国军转民 ,2025,(10):67-68.
[3] 朱俊杰. 着眼新时代新要求,不断增强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质效[J].雷锋 ,2024,(11):36-37.
[4] 吴潇远 .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激发退役军人活力 [N]. 南昌日报 ,2022-12-2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