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网络育人内容创新与技术赋能实践案例

作者

肖亚慧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1 网络育人内容创新实践案例

1.1 紧扣热点,创作青年喜爱的网络文化精品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融媒体中心始终秉持受众思维,坚守有心、有品、有趣、有味、有料的“五有”创作理念。紧扣时代热点,精心策划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文化精品。在特定宣传主题及重要时间节点,主动设置议题,创作系列微视频、微设计与手绘漫画。例如,围绕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推出了《青春照相馆》《从 ΔA 到Z 把机电的故事讲给你听》等原创作品,引发学生强烈共鸣,切实做到让网络育人工作深入学生内心。

1.2 强化互动,设置议程提升学生参与度

北京化工大学“北化力量”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善于运用“用户思维”,从学生网络思想动态中捕捉热点,主动设置议程。针对不同平台特性,创作差异化内容,实现精准推送。通过持续性、广泛性的思想动态问卷调研,以及平台使用数据调研,精准掌握学生上网规律、用网习惯与关注热点,据此策划热点活动与爆款产品。如围绕校园文化、典型故事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作品创作与传播,全面展现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与平台黏性。

1.3 挖掘学科资源,创新知识育人新模式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马先锋”网络育人工作室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教研引领 + 理论阐释”深度融合,挖掘学科资源,创新知识育人模式。打造“初心诵”和“青年说”等特色原创栏目,形成“教师群体理论研究—学生群体理论学习阐释”共融共促的育人模式。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积极创新网络思政话语内容,推出网络育人微电影《秦声正青春》《点亮》等优秀作品。同时,以新媒体融入思政课教学等为主题,形成多篇高质量理论文章与可复制推广的网络工作案例,为网络思政话语内容供给注入新活力。

2 网络育人技术赋能实践案例

2.1 打造可视化融媒体平台

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江西省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媒体传播矩阵。借助5G 技术赋能,广泛应用可视化技术,涵盖海报、图解、漫画、手绘长卷、视频、动画、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多种形式,为师生提供全息化、沉浸式、交互式体验。通过融系统、融资源、融功能、融服务,打造具有机电特色、贴合师生需求的校级教育融媒体品牌。其融媒体矩阵传播平台已吸引粉丝 15 万余人,年均播放量达 460 万,连续多年入围全国年度高职高专官微前 100 名,有力地推动了网络育人工作的开展。

2.2 构建数字赋能协作管理平台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动画与数字创意学院 UI 设计工作室推出数字赋能“DigitalCui——数字 UI”混合集成教学管理互动平台。该平台基于大数据、云计算、AI 人工智能工具等新兴信息技术,融合文本对话(GPT)技术、AI 文生图(SD)、AI 图生 3D 图(SF3D)、AI 对话聊天(Bing-AI)、AI语音对话(Voice-AI)、易班等各类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提供便捷的信息咨询、线上线下教学、AI 赋能设计等全方位工具集成,构建实时使用、实时思考的可视化执行模块,有效提升了技术与艺术结合的网络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学生打造了高效的学习、沟通支持平台。

2.3 搭建“云端思政课”平台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马先锋”网络育人工作室打造集思想性、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为一体的“大思政课”云平台。通过课程“上云”、情怀“在线”,贯通报、网、端,实现特色兼具、联动共享。推出“新时代好青年”“百年·荣光”“历久·铭心”“先锋讲堂”等系列“云端”思政微课堂,以及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党中央延安十三年史”慕课等高质量“云端”思政精品课。以“红烛思政”栏目为依托,推出优秀思政教师、课堂及教学成果,培育深受学生喜爱的“明星”思政教师和“亲和力”十足的“云端”思政课堂,相关作品被学习强国、教育部“青梨派”平台、团中央等广泛转载,有力推动了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

3 网络育人内容创新与技术赋能融合成效

3.1 提升育人实效

通过内容创新,创作贴合学生需求与兴趣的网络文化精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增强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与接受度。技术赋能则为育人内容提供了更丰富、多元的呈现形式与传播渠道,如可视化融媒体平台、数字赋能协作管理平台、“云端思政课”平台等,让学生在沉浸式、交互式体验中更好地理解与吸收思政知识,实现了思政教育从“指尖”到“心间”的转变,显著提升了育人实效。

3.2 扩大传播影响力

内容创新带来的优质内容,结合技术赋能下强大的传播渠道与推广手段,使得网络育人作品得以广泛传播。各高校的网络育人作品在各类媒体平台上被大量转载、播放,吸引了众多校内外关注,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也让网络育人的覆盖面不断拓展,更多学生能够从中受益。例如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融媒体矩阵平台吸引大量粉丝,播放量持续增长;“青马先锋”网络育人工作室作品在学习强国等平台广泛传播,均体现了这一成效。

3.3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在内容创新与技术赋能的过程中,学生深度参与网络文化作品的创作、平台的运营等工作。如北京化工大学“北化力量”工作室的学生创作团队,在实践中锻炼了新闻采写、摄影摄像、音视频制作、创意策划、平台运营等多方面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与跨媒体运营能力。同时,通过参与思政相关内容创作,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也得到提升,实现了知识与能力、思想与素养的全面发展。

4 网络育人内容创新与技术赋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4.1 面临的挑战

内容同质化:部分网络育人内容缺乏独特性与创新性,存在跟风现象,难以吸引学生持续关注。

技术应用门槛:一些先进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在网络育人中的应用需要较高的技术投入与专业人才支持,对于部分高校而言存在技术应用门槛。

网络安全与信息管理:随着网络育人平台的增多与数据量的增大,网络安全风险增加,如何保障学生信息安全,规范信息管理成为挑战。

4.2 应对策略

鼓励创新,打造特色:高校应鼓励教师与学生团队深入挖掘学校特色、学科优势与学生需求,打造具有独特性与创新性的网络育人内容,避免同质化。

加强技术培训与合作:通过组织技术培训、引进专业人才、与技术企业合作等方式,降低技术应用门槛,提升高校在网络育人中的技术应用能力。

完善网络安全与信息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制定严格的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育人平台的安全监测与信息审核,保障学生信息安全。

5 结束语

综上,内容创新与技术赋能为网络育人注入动力。案例显示,优质内容结合先进技术可提升实效、扩大影响。虽面临同质化等挑战,但通过创新、合作等策略可破解。未来,持续探索网络与教育融合路径,对于实现网络育人的精准化与高效化具有重要意义。此举将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楠 , 闫慧慧 . 新时代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特征、困境及对策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5,45(18):46-50.

[2] 闫芷毓 , 毋伟 .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网络育人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5,16(01):193-197.

[3] 郭佳薇 , 汪峰 . 高校网络育人困境及实践进路研究 [J]. 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45(09):87-91.

课题:DJXG240144 网络育人内容创新与技术赋能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