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

作者

邹虎

中共张掖市委党校(张掖市行政学院  甘肃高台干部学院)  甘肃省张掖市  734000

百年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了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结晶,其深厚的理论底蕴、鲜活的精神基因、强劲的实践张力,承载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集体记忆,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见证,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独特的基础支撑。

一、红色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理论支撑

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对自身文化价值与生命力的深刻认同。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又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根本上回答了“文化自信何以可能”的理论命题。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红色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始终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导向。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的探索,到延安整风运动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从《实践论》《矛盾论》对认识论的系统阐释,到《论十大关系》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初步总结,红色文化中的每一项理论成果、每一次实践突破,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碰撞交融的产物。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哲学立场,又批判了教条主义的危害,为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这种“结合”的过程,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力量,更彰显了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文化自信奠定了科学基础。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造。红色文化是连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桥梁。一方面,红色文化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牺牲精神、“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将其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等革命伦理;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超越了传统文化的阶级局限性,赋予其“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的现代性内涵。例如,红船精神中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既继承了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的变革意识,又被注入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理念,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原点。这种“熔铸”的过程,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更从源头上证明了文化自信的历史必然性。

二、红色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不仅是理论上的认同,更是精神上的共鸣。红色文化蕴含的理想信念、奋斗品格、牺牲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钙质”,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价值指引。

理想信念是红色文化的精神灯塔。革命理想高于天。回顾百年历程,从“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到“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到“深藏功与名”的张富清,无数革命先烈与建设楷模用生命诠释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守。这种理想信念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具体的、实践的:它体现在红军长征“把活路堵死、向死路求生”的决绝中,体现在延安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中,体现在改革开放初期“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中。正是这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在艰难困苦中挺过难关,在风险挑战前坚定方向,也为当代中国人树立了“为信仰而奋斗”的价值典范。

团结奋斗是红色文化的基因密码。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创造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精神密码。长征精神中的“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抗战精神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西柏坡精神中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这些精神特质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在新时代,这种精神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300 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奋战扶贫一线,发扬“扎根山乡、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奇迹;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广大党员群众践行“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书写了“人民至上”的时代答卷。这些实践证明,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当代中国人应对风险挑战的“精神武器”,为文化自信注入了强大的精神韧性。

三、红色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实践支撑

文化自信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践。红色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转化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现实力量,实现了从“精神价值”到“实践效能”的升华。

红色文化激活经济增长新动能。近年来,全国各地依托红色遗址、旧址、纪念园,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等产业,形成了“红色 +”的产业矩阵。例如,井冈山通过“红色旅游 + 生态旅游”模式,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陕西延安推出“延安精神”主题文创产品,涵盖文具、工艺品、数字藏品等,年销售额上亿元;贵州遵义打造“红色剧本杀”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年轻群体参与,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载体。这些实践表明,红色文化的产业化不仅实现了经济价值的转化,更通过市场机制扩大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物质支撑。

红色文化凝聚社会治理新合力。红色文化中的群众路线、民主协商、榜样引领等理念,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传统智慧与现代方法的结合点。例如,浙江嘉兴依托“红船精神”打造“红色议事厅”,通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协商机制,解决了老旧小区改造、邻里矛盾等民生问题;山东沂蒙山区推广“沂蒙红嫂”志愿服务品牌,引导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福建古田会议所在地建立“红色调解室”,将“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应用于矛盾纠纷化解。这些实践证明,红色文化能够有效激发群众的主体意识,将“文化认同”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基层实践场域。

红色文化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红色文化通过融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营养剂”。近年来,相关部门将红色文化纳入中小学德育课程,高校开设“党史”“革命史”公共选修课,中小学校通过开展“红领巾讲解员”“红色研学”等活动,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感悟红色精神,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更值得关注的是,红色文化正通过新媒体平台“破圈”传播,抖音“红色故事”话题、B 站“党史动漫”系列视频等,正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力军”。红色文化正在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营养剂”,为文化自信注入了可持续的人才动力。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印证,是民族精神的集中凝练,是复兴伟业的精神动能,塑造了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推动了文化自信的现实转化。启航新征程,我们更需要以红色文化为纽带,进一步挖掘其时代价值,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21.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01-25.

[3] 黄蓉生 ; 石海君 . 论红色文化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之内在逻辑《高校辅导员 》2018

作者简介:邹虎,中共张掖市委党校(张掖市行政学院 甘肃高台干部学院)教师,主要致力于党史党建、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讲授《传承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