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海拔地区330kV 升压站在新能源并网中的技术挑战与解决方案

作者

鲍海良

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 甘肃省兰州市 730051

   

引言:

在全球能源结构持续向清洁化转型的过程中,新能源在整体能源体系中的占比不断提高,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的开发重心逐渐向高原、高寒等偏远区域转移。330kV 升压站作为新能源电力向外输送的核心枢纽设施,其在高海拔特殊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与运行稳定性正面临极大挑战。如何在低气压、强紫外线辐射、昼夜温差显著等极端环境条件下,保障升压站系统始终保持高效、安全的运行状态,已成为制约新能源顺利并网的关键技术难题。深入研究并合理解决这些技术障碍,对于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海拔环境对330kV 升压站运行的影响特征分析

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呈现复杂多变特点,对电力设备形成多方面挑战,其中 330kV 升压站的安全运转与稳定性能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有必要深入剖析该区域的环境特征。

1. 气压降低引发绝缘水平下降

高海拔区域普遍存在大气压力降低的情况。海拔高度上升过程中,空气密度逐步减小,这一变化直接导致空气自身的绝缘强度明显减弱。330kV 等级的高压设备,其绝缘配置原本以空气作为核心介质,气压降低会直接诱发电气间隙放电、电弧击穿等问题,使得设备运行风险大幅上升。在升压站内部,母线、套管、避雷器、开关柜等关键设备都会受到这一因素影响,其爬电距离与相间距离需要重新开展校核工作,并进行适当扩大。

2. 强辐射与大温差导致设备老化加剧

高海拔地区全年日照强烈,紫外线辐射强度远超平原区域,同时该区域昼夜温差数值较大,早晚温度变化剧烈。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电力设备的外壳材料、绝缘材料容易出现老化现象、产生开裂问题并伴随性能退化,其中复合绝缘子、套管外护材料、电缆护套等对这些影响最为敏感。设备经历高温暴晒后若迅速降温,还会引发材料因热胀冷缩产生变形,进而使材料的机械强度与设备的密封性降低,缩短设备整体使用寿命。

3. 风雪沙尘频繁加剧运行不稳定性

高海拔地区气候条件多变,经常出现强风、降雪、沙尘暴等极端天气。这些气候状况对 330kV 升压站的运行稳定性构成了严峻考验。强风不仅可能对户外设备的结构造成损坏,还会导致绝缘子发生摆动、设备产生异常声响以及出现接触不良问题,影响设备正常运行。降雪可能覆盖在导体或设备表面,引发闪络与短路故障;降雪过后出现的结冰现象,还会增加设备承载负担,严重时甚至会压垮支架等设施。

二、新能源并网背景下的关键技术挑战

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330kV 升压站在并网枢纽中所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其在高海拔环境中面临的技术挑战也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1. 多源接入带来的功率波动问题

风能与太阳能属于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能源类型,其输出功率会受到天气、昼夜交替等自然条件的显著影响。当多个新能源站点通过 330kV 升压站集中接入主网时,会出现功率快速上升或急剧下降的现象,这种情况容易引发电压波动、电网频率不稳定等问题。在高海拔地区,本地电网结构相对薄弱,调峰、调频能力存在不足,这使得功率波动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升压站不仅需要承担电力汇集功能,还必须具备快速响应与调节能力,这对其一次设备、二次保护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2. 无功电力补偿及电压控制难度大

新能源电源大多通过变流器与电网建立连接,这类电源天然缺乏稳定的无功支持能力,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区,输电路径较长导致线路电抗增大,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无功功率不足问题,造成电压水平频繁波动。此时,330kV 升压站必须承担起稳定母线电压、补偿无功功率的重要责任。但受到站址空间限制、海拔条件制约以及气候因素影响,常规无功补偿设备如电容器组、SVG 等在安装与运行环节存在技术瓶颈。比如设备在高原低气压环境下可能出现绝缘性能下降或散热不充分问题,在运维过程中还需应对较长的维修周期与运输困难。

3. 并网保护与控制系统的复杂适配

传统电网保护配置主要依据稳定的潮流方向与清晰的短路电流路径,而新能源接入后,电网潮流方向呈现多变性、故障特征变得复杂,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光伏、风电等发电单元规模较小且分布广泛,电网拓扑呈现出多点接入、多源互联的形态。在这种结构下,常规的定值整定方式、故障定位方法与跳闸逻辑容易出现误判、拒动等问题。同时,高海拔区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远程监控、数据回传过程中可能出现延迟甚至中断现象,这制约了保护系统的联动效果与实时性能。

三、高海拔地区升压站适应性建设与优化对策

针对高海拔环境给 330kV 升压站带来的特殊影响,需要从设计规划、设备选型、运维管理等多个维度着手,构建具备环境适应性与运行稳定性的系统解决方案。

1. 提升设备选型的环境适应性

高海拔地区使用的电气设备必须具备良好的耐低气压性能、抗紫外能力与抗寒冷特性。在设备选型工作中,应优先选用加强型绝缘器件、宽温型密封材料以及复合型耐候外壳,以此提升设备抗电弧击穿、抗老化以及抵抗热胀冷缩的能力。对于断路器、互感器、套管等关键设备,需开展高原专用化设计,确保其在低气压环境下仍能具备充足的绝缘裕度。

2. 优化电气结构与布置方式

升压站的整体布局设计应充分考量高海拔环境中强风、沙尘、降雪等因素的干扰,采用低重心、封闭型或半封闭型结构设计方案,增强设备的抗风稳定性与防护效果。电气间隙与爬电距离需适当扩大,避免出现放电风险。站内设施布置应同时兼顾施工便捷程度与后期检修便利性,同时尽量缩短电缆敷设路径,降低能量损耗与外界干扰。

3. 强化智能运维与远程监控能力

在高原地区建设升压站时,应同步部署智能传感系统与远程监控平台,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采集与故障预警功能。通过引入数字化运维手段,能够弥补人工巡检受到的限制,提高故障响应效率与维护精准度。针对通信不畅问题,可采用多通道传输技术与本地缓存机制,保障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与完整性。

结语:

随着新能源在高海拔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建设,330KV 升压站作为并网枢纽,其运行过程中面临着独特且复杂的技术挑战。气压降低、辐射增强、温差剧烈等环境因素,对设备绝缘性能与运行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同时新能源并网带来的功率波动性、无功支撑不足以及保护系统适配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运行风险。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科学的设备选型、合理的结构优化与智能的运维管理等多维度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升压站的环境适应能力与系统运行水平。推动高海拔地区升压站的技术升级与优化工作,不仅是保障新能源稳定输送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绿色能源战略的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 丁颖 . 高海拔地区 330kV 变电站就地化保护的研究 [D]. 西安理工大学 ,2017.

[2] 康钧 , 王生富 , 杨小库 , 等 . 高海拔地区 330kV 输电线路复合绝缘子加装瓷 / 瓷复合绝缘子方式研究 [J]. 高压电器 ,2019,55(02):118-125.DOI:10.13296/j.1001-1609.hva.2019.02.017.

[3] 刘钰 . 高海拔地区的无线接入就地化保护技术研究与设计 [D]. 江苏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