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时代初中生践行宪法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析

作者

伏铭佳

河北省廊坊市第二十中学 065000

引言

宪法教育是初中法治教育的核心。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培养初中生自觉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运用宪法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将宪法知识内化为价值认同,并转化为日常行为,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生践行宪法的现实状况分析

了解当前初中生践行宪法的实际情况是改进教学的基础。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其一,认知认同与具体理解的落差。绝大多数初中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知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认同其重要性。但这种认知往往停留在宏观层面和条文记忆上。学生难以将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如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和义务(如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国家统一)与自身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具体言行有效关联。其二,守法意识与主动运用能力的不匹配。初中生普遍具有遵纪守法的基本意识,知道要遵守校规校纪和法律法规。然而,在面对具体情境,如遭遇不公正对待、需要维护自身或他人合法权益时,或者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参与公共讨论时,主动运用宪法原则进行思考、判断和行动的能力明显不足。其三,校园生活与宪法精神的融合度不足。宪法精神尚未充分、自然地渗透到班级管理、学生组织活动、师生互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日常环节中。缺乏常态化、生活化的载体和氛围,使得学生感觉宪法距离自身生活较远,践行缺乏内在动力和外在引导。

二、提升初中生宪法践行能力的实践策略

针对初中生践行宪法存在的认知抽象、运用不足、融入不深等问题,结合日常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改进策略。

(一)深化课堂教学,注重情境体验

要提升效果,关键在于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多创造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成的案例和素材。比如,讲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不要只念条文,而是围绕学生身边熟悉的事情展开讨论。像“同学之间能不能随意翻看他人物品”(涉及隐私权)、“班干部选举怎么做到公平公正”(涉及平等权)、“如何看待在课堂上随意打断老师讲课”(涉及遵守纪律的义务),这些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情境,能帮助学生明白宪法条文不是空话,就在自己每天的言行里。还可以选取一些与学生认知能力相匹配的社会新闻或热点事件,特别是涉及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用学到的宪法知识去分析、讨论。重点不在于评判事件本身的对错,而在于理解事件背后体现的宪法原则,比如平等、自由、法治。另外,教师还可设计一个简单的“模拟情景剧”,围绕借东西不还引发的矛盾,让学生分别扮演当事人、调解员、旁观者,体验如何依据规则沟通、解决问题。或者组织“班级公约大家谈”,让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制定或修改班规,理解规则制定的意义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这些活动能让宪法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

(二)拓展实践活动,促进习惯养成

对宪法的认同和遵守,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上。教师可精心设计并常态化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抓住国家宪法日、法治宣传周等契机,组织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开展“宪法在身边”活动,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家庭中(如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见)、社区里(如公共设施平等使用)、马路上(如遵守交通规则)体现法治精神的小事,并在班级分享。同时,组织“宪法小卫士”行动,让学生制作主题明确的手抄报、录制普法小视频,在校园内或向家人进行宣传,在宣传中加深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将宪法精神融入日常的校园管理。或者鼓励学生参与班规校纪的讨论和制定过程,让他们明白规则是大家共同约定的,需要共同遵守;设立“班级文明岗”或“规则监督员”等小岗位,由学生轮流担任,在老师指导下提醒同学文明言行、爱护公物、遵守秩序,让践行规则成为日常习惯。在评价学生时,把遵守校纪班规、尊重他人、主动承担责任等体现宪法精神的行为,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院、检察院的开放日活动,或者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近距离感受法律的庄重和程序的重要性。

(三)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培养初中生的宪法意识和践行能力,光靠学校课堂是不够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利用家长会、班级微信群、学校公众号等渠道,向家长传递宪法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比如建议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制定并遵守家庭规则;尊重孩子的合理意见和隐私;在讨论社会新闻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思考其中涉及的法律和权利问题。让家庭成为孩子学习规则、理解权利的重要场所。学校还要积极发掘和利用社会法治资源。主动联系担任学校法治副校长的法官、检察官、警官或律师,邀请他们定期走进校园,结合真实的青少年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宪法法律知识,与学生互动交流。

积极与当地的法院、检察院、青少年宫或社区法治中心联系,争取机会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感受法律工作的氛围和法律的权威性。或者在宣传栏、教室墙报、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平台,经常性地展示宪法知识、法治故事、学生活动成果以及身边遵纪守法的榜样事迹。表彰那些在诚信、守规、助人、维护公正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营造出浓厚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携手,形成持续稳定的教育合力,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初中生践行宪法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提升初中生践行宪法的能力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关键在于立足课堂教学实效化、实践活动常态化、育人力量协同化,将抽象的宪法条文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理解、可践行的具体行为准则。通过持续的努力,引导初中生真正将宪法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 彭仕霖 . 初中生法治素养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 基于 W 市 C 校的调查 [D]. 湖北 :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2] 李春梅.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法治观念培育研究[D]. 安徽:安徽师范大学 ,2024.

[3] 王秀伊 .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国情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D]. 曲阜师范大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