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活态传承与产业赋能的创新实践
赵一丹 蔺佳影
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 吉林通化 134000
一、文化解码:长白山歌谣的深层内涵与资源系统化梳理
项目通过多源采集方法,包括深入长白山腹地的村落进行田野调查,采访非遗传承人获取资料,以及广泛查阅地方志、民谣汇编等文献,项目团队构建了较为完备的歌谣资源库。研究聚焦于五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记录伐木、采参等艰辛劳动场景的《长白山森林号子》等劳动歌谣;以唱词讲述地域历史与传说的《大美长白山》《长白山传说》等叙事长歌;充满童趣与夸张比喻、展现自然风貌的《长白山童谣》等童谣民谚;承载信仰与民俗仪式的萨满祭祀歌、婚丧礼俗曲;以及体现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朝满双语传唱作品。这种分类不仅覆盖了歌谣的功能类型,更揭示了其与社会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为后续的创意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确保了产品的文化原真性。
二、创意转化:歌谣元素的现代转译与产品体系构建
基于深厚的文化研究,项目核心在于如何将抽象的歌谣文化转化为可触、可听、可感的现代产品。设计以“视觉叙事”为核心策略,突破传统“贴图式”纪念品模式,创造性地将歌词韵律、音乐节奏转化为具象的设计语言。例如,将歌谣的起伏节奏抽象为流动的波浪纹样,将旋律线条演绎为刺绣谱线,实现“歌谣可视化”。这种转化不是生硬的嫁接,而是深植于歌谣文化内核的再创造。
项目构建了四大类创新产品体系,全方位覆盖用户需求
1. 听觉文创:打造沉浸式音韵体验,使歌谣可听可感
智能音乐盒系列采用白桦木材质,表面激光雕刻满族传统纹样,旋钮设计为萨满鼓造型,预存《长白山森林号子》等经典曲目,触碰即可播放,让用户在使用中感受歌谣的韵律之美。
AI 歌谣生成器通过小程序实现,游客输入“山神”“人参”等关键词,即可基于歌谣数据库生成个性化歌词,并可选择《木帮调》《渔猎曲》等旋律模板调整节奏与乐器,生成的作品可分享至社交平台或刻录成迷你黑胶唱片。
2. 视觉文创:实现符号系统的叙事重构,使歌谣可见可触
歌谣动态海报将《挖参谣》等歌曲元素转化为插画,扫码后静态画面中的人参、斧头会动起来,演绎“斧头劈开千年松”等歌词片段,实现“视觉叙事”。
节气歌谣日历每日一页,插画呈现长白山物候变化,标注对应节气的劳动歌谣,满族传统节日页嵌入可撕下的祈福符并印有歌谣片段,让用户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化氛围。
3. 体验文创:植入身体记忆的文化感知,使歌谣可参与可互动
节气歌谣食盒按节气推出特色点心,包装印有对应歌谣,食盒可组装为立体山形收纳盒,呈现长白山山脉轮廓,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让用户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文化内涵。非遗工坊体验套装内含微型染布工具包、桦树皮书写材料,配套视频教程由非遗传承人示范,并配有歌谣背景音乐,材料包采用种子纸制作,使用后可种植长白山特色植物,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沉浸式行山装置通过租借装有传感器的登山杖实现,行走时根据海拔变化触发不同歌谣片段,在特定观景台完成动作捕捉互动,可解锁《祭山神》等唱段的 AR 全景展示,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4. 教育文创:构建游戏化知识传播的体系,使歌谣可学习可传播
方言闯关桌游让玩家通过发音挑战卡积累“山货”道具,完成虚拟采参任务,包含 200张方言词汇卡,配套小程序提供发音指导,兼具娱乐性与教育性。
生态链牌组将《打猎歌》中的动物关系转化为卡牌对战游戏,引入食物链相克规则,卡面采用显微摄影技术展示长白山特有生物细节,帮助玩家了解当地生态系统。歌谣编程积木为模块化电子积木,可组合成不同乐器形态,编程演奏歌谣旋律,内置《木帮调》等基础节奏模板,支持手机编辑生成个性化变奏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与音乐感知能力。
三、用户为本:精准定位与需求响应的产品策略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对目标用户的精准洞察与分层设计。研究深入剖析了四类核心群体
1. 针对本地居民,中老年文化守护者注重文化原真性,反感过度商业化改编,偏好木雕、刺绣等传统工艺产品;年轻本地人则追求新潮设计与社交属性,对手机壳、帆布包等轻量化产品需求显著。
2. 针对游客,打卡型游客预算较低,偏好明信片、钥匙扣等低价易携的纪念品;深度体验型游客注重产品的故事性与地域性,愿意为非遗手作、互动体验产品付费。
3. 针对 Z 世代,学生党偏好趣味性、互动性强的产品,预算集中在 50-100 元;职场新人则注重设计感与实用性,青睐办公文具、穿搭单品等与流行文化结合的产品。
4. 针对文化研究者,学术研究者需要详尽的背景资料,偏好高还原度的影音档案;文化收藏家则重视稀缺性与工艺考究,倾向于限量版、传承人亲制的高端工艺品。
项目基于受众需求,确立了“分层设计、多元覆盖”的产品定位原则。在价格上,涵盖低端、中端、高端三个区间;在功能上,兼顾实用性与体验性;在风格上,既保留传统元素的文化原真性,又融入现代设计语言,满足不同群体的审美需求。
四、挑战应对:关键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项目实施中面临诸多关键挑战,项目团队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1. 文化符号现代转化与辨识度提升:针对传统符号与现代审美的割裂,避免简单具象化或过度抽象陌生化。解决方案是深度解析符号背后的精神内核,结合现代设计语言进行转译,并构建统一视觉系统,确保既保留文化基因又具当代美感与独特性。
2. 功能实用性与文化象征意义平衡:针对器物植入符号影响人体工学、装饰品挪用导致意义消解的问题,坚持“形式追随功能,文化融入生活”原则。将文化符号自然融入产品结构与使用流程,或使符号本身具有功能,确保文化表达不牺牲实用性,实用物品承载文化深度。
3. 年轻群体认知隔阂破壁:针对歌谣生态哲思与当代青年联结薄弱、代际审美差异问题,运用Z 世代熟悉的媒介和话语体系。如开发AI 歌谣生成器、方言闯关桌游、歌谣情景剧本杀、AR 探索游戏,将深奥文化转化为趣味互动体验,在参与中自然理解其价值。
4. 季节性特征与全年销售矛盾:针对长白山旅游淡旺季明显的问题,开发突破季节限制的产品:线上数字产品;轻量化日常用品;结合节气/ 节日主题产品;以及与全国性渠道合作,分散销售时空。
5. 产业链条协同断层:针对非遗传承人、设计师、生产商、销售渠道对接不畅的问题,尝试建立“协同创新平台”:组织工作坊促进传承人与设计师交流;制定清晰的设计规范与工艺标准;与本地合规生产商,如朝鲜族手工纸坊、松花石雕刻厂建立稳定合作;利用景区、线上平台及文化场馆构建多元销售网络,并建立快速市场反馈机制。
6. 可持续理念与传统材料冲突:针对桦树皮、兽皮等传统材质与环保要求的矛盾,探索创新解决方案:使用经认证的可持续来源传统材料;研发环保替代材料模仿传统质感;采用数字化手段减少实体材料消耗;在设计源头贯彻绿色理念。
五、坚实基础:支撑项目落地的多维条件
项目的顺利实施得益于一系列有利条件:
1. 政策东风: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将非遗文创列为重点,吉林省“冰雪经济”“非遗活化”政策提供直接支持,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政策助力周边村落结合歌谣文创发展。
2. 资源富集:长白山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核心素材;年游客量超千万人次提供庞大市场;特色物产可转化为文创原材料;四季分明的景观为产品设计提供灵感;发达的交通和完善的智慧旅游系统便利客流与销售。
3. 市场机遇:调研显示 65% 游客愿购特色文创,音乐类文创受年轻人青睐;景区现有文创同质化严重,歌谣主题产品填补差异化空白;国潮兴起提升对少数民族文化兴趣;《盗墓笔记》等IP 赋予长白山“神秘感”利于故事性产品开发。
六、价值实现:多维效益与深远影响
现了其设定的核心目标,产生了显著的多维
1. 文化传承目标达成:成功将长白山歌谣从“静态遗产”转化为“动态体验”。通过可视化的设计、可听的载体、可玩的互动,歌谣文化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融入日常,打破了非遗的博物馆化困境。AI 生成器、数字藏品等创新形式吸引了年轻群体的主动参与,为濒危的口头传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构建了珍贵的“活态档案”。
2. 产品创新目标实现:项目产出的四大类文创产品体系,充分体现了“文化深度 + 现代体验”的差异化策略。从实用的节气日历、方言荧光笔,到沉浸的智能登山杖、声音香薰,再到前沿的 AI 生成器、歌谣 NFT,产品兼具深厚的文化内涵、创新的表现形式、实用的功能价值和艺术的美学追求,成功实现了从“文化符号”到“生活美学”的转化。
3. 市场与产业目标推进:精准的用户分层定位和产品设计有效对接了市场需求。低成本纪念品满足大众游客,高端工艺品吸引收藏家,互动体验产品契合 Z 世代,为长白山旅游消费场景注入了文化深度,推动其从“观光旅游”向“文化沉浸式旅游”转型。项目探索的“文化资源 --- 创意设计 --- 产业应用”链条,联合本地非遗工坊,不仅开发了高附加值产品,更促进了传统工艺的活化与手工艺人的增收,为“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提供了实践案例。
4. 学术研究价值凸显:项目为民俗学、设计学、传播学、文化产业研究的交叉融合提供了鲜活案例。其在文化符号现代转译、非遗活态传承路径、文创产品用户体验设计、文旅深度融合模式等方面的探索与经验总结,为同类地域文化资源的文创开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框架和方法论启示。
5. 社会价值广泛深远:项目通过产品中“长白山方言歌词”“民族音乐符号”的传播,显著增强了东北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感与地域自豪感。对歌谣中多民族艺术交融痕迹的挖掘与呈现,有力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以“松涛”“天池”“虎豹图腾”等生态意象为核心的设计,潜移默化地传递了长白山“神山圣水”的生态伦理观,引导公众关注环境保护,体现了文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最终,项目成功提炼长白山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并通过国际化设计语言,助力其从“区域资源”融入“国家叙事”,并逐步走向“全球传播”。
七、结语
长白山歌谣主题产品设计是一次关于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深度实践。它超越了单一的产品开发层面,构建了一个以系统性文化研究为基石、以现代设计创新为引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赋能为支撑、以产业链整合为保障的文化资源转化模型。项目不仅成功地将濒危的长白山歌谣转化为一系列具有生命力、吸引力和市场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实现了其从山林走向世界的愿景,更在文化保护、产业升级、社会认同、生态理念传播等多个维度创造了显著价值。
非遗的传承绝非简单的保存或复刻,而是需要深度的“文化解码”与创造性的“现代转译”。唯有深入理解文化基因,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和用户需求,运用多元化的设计语言与科技手段,并构建良性的产业生态链,才能使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当代生活,焕发出持久的光彩。长白山歌谣的“谣”身一变,不仅为自身赢得了新的生存空间,更以其创新性的实践,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存续与发展,点亮了一盏充满希望的航灯。未来,持续深化文化研究、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优化产业链协同、拓展全球传播渠道,将是这一“有声的文化名片”奏响更恢宏乐章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郭嘉 . 论少数民族音乐可持续发展——以长白山朝鲜族音乐为例 [J]. 音乐研究 ,2020(3).
[2]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长白山非遗保护条例[Z]. 2018.
[3] 张坚. 长白山流域音乐文化资源开发模式 [J]. 文化产业导刊, 2021(5).
[4] 文旅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Z]. 2021.
[5] 赵亚宏.《试析长白山抗战歌谣主题意蕴的丰富性》. 2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25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谣身一变’:长白山歌谣主题产品设计”阶段性研究成果。
赵一丹,女,现通化师范学院本科在读
蔺佳影,女,通化师范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