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需求评估方案设计研究
罗新
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一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 选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演变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引导与陪伴,容易产生自卑、逃避甚至焦虑等心理状态,进而引发一系列行为问题。据民政部 2018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已达到 697 万人,分布广泛。这一群体正承受着沉重的心理与社交负担,亟需社会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然成为当前社会共同关切的重要议题,需要教育及政府部门与社会各方协同合作、积极应对。应进一步制定更为健全的政策与措施,为他们创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关怀支持。
2. 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当前社会普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少学者研究了他们的教育、心理和安全等方面。但对于如何提升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却鲜有研究。因此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上,有必要关注他们的社交技能培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关注这一领域,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2)实践意义
本研究聚焦于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旨在回应其成长过程中的实际发展需求。通过研究留守儿童的交往模式和方式,希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二)文献综述
尽管社会工作在国外已有较长的发展历程,其相关领域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已相对成熟和完善。然而,与我国国情存在差异的是,国外的留守儿童现象更多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该问题在其社会议题中的重要性也与我国有所不同。目前,围绕留守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研究,国内外多数成果仍侧重于心理干预方面,尤其关注如何通过提升亲子互动质量、开拓社会交往渠道等方式,来助力该群体人际交往能力的积极发展。
(三)主要概念
1. 农村留守儿童
当父母双双离家务工,或父母一方在外务工而另一方难以履行监护职责时,其未满十六周岁的子女应获得周全的照料与情感支持。本研究对象是农村户籍的未成年人,特别针对小学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年龄大多在6 至12 岁之间。
2. 同伴交往能力
关于“同伴交往”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不同学者常依据其研究背景和理论立场给出不同的界定。以朱滢(2005)的观点为例,她认为同伴交往是儿童或青少年与同龄人之间所进行的正常社会互动,这种互动对个体性格的养成及社会能力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随着儿童接触的社会环境逐渐增多,其认知与行为模式也得以扩展,互动频率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其社会化的进程。
(四)研究思路
本研究通过分析现有文献资料,并结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访谈和观察,研究人员筛选了8 名来自L 村W 社区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五)理论基础
1. 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所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突出强调个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并主张采用“人在情境中”的研究视角展开探讨。
2. 增能理论
增能理论的核心主张在于:“增能”本质上源于个体与其社会网络及周围环境之间所建立的积极、建设性的互动过程。自我发展的可能性。在不断的努力和积累中,逐渐成为更加优秀和成功的人。
3.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影响着他们在社会中的表现和互动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使得个体更快地适应新环境,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地吸取他人的经验和知识,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并实现个人成长。
(六)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在研究初期笔者广泛阅读相关文献,汲取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探究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查阅相关文献整理有关留守儿童和同伴交往能力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
2. 观察法
在确定本研究服务对象后,通过仔细观察儿童们平日的行为表现和社交互动情况,以及他们在与同龄人互动时的表现、兴趣爱好情绪波动还有他们与临时监护人交流时的表现,以便提取有效信息,更全面地了解研究对象的状况。
3. 问卷调查法
基于William(2007)编制的《同伴交往能力评定量表》,本研究对其进行了适应性修订,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评估量表》,并据此设计出配套的调查问卷。
4. 访谈法
为了弥补前期问卷调查的不足,本研究采用了访谈方法,来获取 L 村 W 社区留守儿童的详细数据。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供更深入的信息,还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
二 W 社区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状况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特点
孙锐丽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普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与挑战。缺乏主动性往往需要他人的引导才能融入到交往中。这表现在他们缺乏主动邀请同龄人一起玩耍的能力,容易被动地接受他人的邀请。
(二)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影响因素研究
唐林翔(2008)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议题,该群体的同伴交往能力受到家庭、学校与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因素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作用于其人际互动表现。
三 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评估难点及改进措施
(一)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评估困境
1. 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长期和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他们的情感需求往往得不到及时满足,可能导致他们形成回避型或矛盾型依恋风格。
2. 评估方法与工具的应用困境
大规模筛查常常过度依赖问卷法,但是无法真正捕捉到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交往动态。
3. 评估环境与执行者的现实困境
执行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准确地执行和分析评估结果,甚至可能因为工作繁忙而变得敷衍了事。
(二)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评估困境的改进措施
1. 优化评估工具,增强适配性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设计了适合他们的本土化评估量表,考虑到他们在乡村学校和社区内的特点和心理特点。
2. 构建多元评估主体,提升全面性
突破传统的依赖教师评估的模式,引入更多参与者如家长、社区工作者和同伴进行评估。3. 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关注需求变化
定期进行跟踪评估,以学期或季度为周期,考虑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
四 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评估方案内容
(一)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评估方案设计准则
1. 发展性原则
评估儿童的交往能力时,需要考虑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指标应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
2. 多维性原则
交往能力是复合结构,需从行为、情感、认知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考察。
3. 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结合原则
综合使用客观量表和主观报告,兼顾外显行为和内心体验。
4. 可行性原则
方案必须考虑到农村学校的资源和条件,选用简便易行的工具。
(二)同伴交往能力评估方案
1. 服务对象
W 社区留守儿童
2. 工作原则
制定评估方案,应对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院党委领导、社工站主导、驻点社工负责原
(2)坚持全面覆盖,需求评估不遗漏一个的原则
(3)坚持针对不同程度的留守儿童的特点定制评估方案
3. 评估的领域和内容
调查问卷改编自 William(2007) 编制的《同伴交往能力评定量表》,量表共计 29 题,采用5 级量表,共有 4 个项目,分别是亲社会行为、同伴交往主动性、同伴交往心理障碍和言语沟通与非语言理解能力。
4. 评估形式和方式
(1)社工站层面
将社工定位为核心,着手制定方案和编制量表,以确保其效度和信度。
(2)社工层面
社工站通过对制定的量表进行解读,指导社工们在测量过程中注意事项,并提供必要说明。
五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设计的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能力评估方案在信效度和实用性方面,成功实现了评估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估过程的生态化。这为准确评估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能力提供了有效工具,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教育干预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
罗新(1999.08.18——),女,汉族,籍贯:四川泸州,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