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民族生活场景的中学美术教学策略与民族地区学生审美创造能力提升实践

作者

曾落成

阿坝州茂县教育局

引言:

美术教育作为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环境的融合具有深远意义。《“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地区学生生活场景中蕴含着丰富的视觉符号与文化元素,将这些熟悉而独特的资源引入美术教育,不仅能增强教学的情境性与生活化,更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创造动力。文章探索基于民族生活场景的美术教育实践路径,对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与文化自信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民族生活场景与中学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与价值探析

(一)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文化生态学为基于民族生活场景的美术教育提供了坚实支撑。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主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在民族生活场景中能够通过感知、体验与文化互动建构独特审美认知;而文化生态学则强调艺术教育应立足于特定生态环境,尤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学生的美术学习须与其生活环境相融合。

(二)价值探析

民族生活场景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其中蕴含的审美元素与文化符号为学生提供了触手可及的创作源泉,学生在熟悉环境中的艺术实践更易产生情感共鸣与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同时当代视野下对民族生活场景的重新审视与创造性转化,促使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培养创新思维,引导他们以现代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重构传统元素,从而形成兼具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的审美创造能力[1]。

二、基于民族生活场景的中学美术教学策

(一)民族元素融入课程体系构建

中学美术课程体系构建应有机整合民族元素,通过分层次、多维度的课程设计将民族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教师可依据不同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图案、色彩、造型等元素,结合中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等学习领域,形成系统性的教学内容体系,使民族元素在课程结构中形成贯穿性脉络。

以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第 3 课“寄情山水”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节融合民族元素的山水画创作课,通过多维度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与艺术创造力。课堂伊始,教师展示了一组融入彝族、藏族、蒙古族等不同民族元素的当代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的方式发现传统山水与民族元素的融合点,学生们惊讶于山水画中加入了彝族“火把节”的红色光影、藏族祈福经幡的飘逸线条;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皴法、点染等传统技法,并现场示范如何将壮族铜鼓纹样、苗族银饰图案等民族元素融入山水构图,学生们分组尝试“民族元素解构与重组”练习,一名学生巧妙地将侗族鼓楼的几何结构融入山石造型;创作环节中,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民族元素,教师巡回指导并鼓励个性化表达,课堂展评阶段不仅关注技法运用,更重视民族元素的创造性转化与情感表达。

(二)民族工艺探访体验教学拓展

组织学生深入民族工艺传承场所开展实地探访与体验活动,使美术教学从课堂延伸至真实文化情境,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民族地区的工艺作坊、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等场所,通过观摩工艺制作过程、触摸传统材料、尝试基础技法等方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民族工艺的精髓与魅力[2]。

以九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第 1 课“剪纸”为例,教师可设计一次“非遗剪纸·传承创新”主题的探访实践活动,将学生带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剪纸工作室,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民族工艺传承环境中。课程开始前,教师可提前与工作室的传承人沟通教学要点,包括民族剪纸的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及象征意义等知识点;探访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民族剪纸作品中的纹样特点与制作工艺,如蒙古族剪纸的几何对称构图、苗族剪纸的多层叠加技法等;随后,传承人示范“阴刻”与“阳刻”等基础技法,学生在教师和传承人共同指导下亲手尝试不同民族风格的剪纸创作;返校后,教师组织“传统与现代”创新工作坊,引导学生将探访所得转化为现代设计,如将传统纹样应用于文创产品设计,从而完成从民族工艺感知到创造性转化的全过程。

(三)民族符号现代转化创作引导

引导学生对民族符号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创作任务,鼓励学生从当代视角重新审视民族符号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将民族符号应用于当代生活产品设计、环境艺术、数字媒体等多元领域。

以七年级美术下册第三单元第 1 课“广而告之”为例,教师可设计一个“民族符号现代转译”主题创作项目,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引导学生将地方民族符号转化为现代广告视觉语言。具体如下: ①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观摩分析一组融合了傣族孔雀图案、土家族织锦元素的优秀商业广告案例,引导学生探讨民族符号在现代广告中的视觉表达效果与情感诉求; ② 知识建构环节,教师讲解广告设计的核心要素(主题明确、视觉冲击、情感共鸣)和构成原理(色彩、构图、文字排版),并演示如何提取民族符号的核心视觉元素;③创意实践阶段,学生分组开展“本地特产创意广告”设计,小组成员共同选择当地一种特色产品,从相关民族符号中提取元素,运用图形变形、色彩重构、符号简化等设计手法,将传统符号转化为富有现代感的广告视觉设计; ④ 成果展示中,各组通过多媒体演示解读设计理念,阐释民族符号的现代转化过程,同时邀请其他组从“文化表达”与“传播效果”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实现传统符号向现代广告语言的创造性转化。

三、民族地区学生审美创造能力提升实践

(一)审美感知培育与民族文化浸润相结合

民族地区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育需要在日常生活与民族文化环境中自然生成和发展,通过多元感官体验使其内化为个体的审美认知结构。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触摸、聆听等方式感知民族生活场景中的色彩、纹样、声音、气味等元素,建立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审美体验。

在教授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第1 课“情感表达”时,教师可通过构建“多彩民族·情感共鸣”沉浸式教学活动,并精心布置多感官体验区,包括少数民族织锦触摸区、传统乐器声音区、民族香料嗅觉区等,让学生通过全方位感官体验,感受民族艺术中的色彩、质感、节奏与气味,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民族艺术中情感表达的特点,如苗族刺绣中鲜艳对比色彩传递的欢快情绪、藏族唐卡中庄重色调表达的肃穆感;在创作环节,学生选择一种印象深刻的民族艺术形式,运用“色彩情感”与“形式语言”两大知识点,创作表达自我情感的作品,如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氛围转化为表达勇气与希望的绘画,从而建立起审美感知与民族文化的内在联结,实现情感表达能力与文化认同的双重提升[3]。

(二)创意思维激发与传统技艺传承相融通

创意思维的激发既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又需要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突破。教师可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创意训练,从而引导学生在保留民族艺术精髓的同时进行创造性表达,也可采用技艺解构法,将复杂工艺分解为基础单元,在学生掌握基本技法后鼓励其进行技艺间的跨界组合与创新应用。

以九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第 2 课“编结艺术”为例,教师可设计一个“传统编结·创意重构”的递进式教学活动,通过由技法掌握到创意应用的系统性引导,激发学生创意思维。课堂初始阶段,教师先展示各民族传统编结艺术作品,分析其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重点讲解傣族竹编的“十字交错法”、蒙古族皮绳的“穿套结构”等技法原理;随后采用“解构式教学法”,将复杂编结技艺分解为基础单元,学生通过“基础结型卡片”系统学习平结、斜结、环结等基本结型;掌握基础技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材料创新实验”,尝试用现代材料如回收塑料袋、彩色铝线等替代传统材料进行编结;创意应用阶段,学生根据“功能重构创意表”,选择一种传统编结技法应用于解决现代生活问题,如将苗族“梯形结构”应用于设计可伸缩手机支架,或将侗族“环形编法”转化为多功能收纳装置;作品完成后通过“技艺创新评价表”进行评估,从“传统技法应用”与“创意解决方案”两个维度评价学生作品,实现传统技艺与创意思维的有机融合。

(三)艺术实践深化与地域特色展示相促进

艺术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持续性的创作活动与作品展示来实现,特别是结合地域特色的主题性创作项目。学校可组织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创作工作坊,引导学生从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历史传说等方面提取创作元素;同时建立校内外展示平台,如校园艺术角、社区展览、线上虚拟展厅等,让学生作品走进公共空间,在作品与受众的互动中不断深化艺术实践体验[4]。

以八年级美术下册第四单元第 1 课“和谐温馨的生活空间”为例,教师可设计一个名为“家乡印象·民居新声”的项目式学习活动,通过从调研到展示的完整艺术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设计能力。项目第一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民居文化探索”实地考察,记录当地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构造特点与装饰元素,如苗族吊脚楼的层次结构、壮族干栏式建筑的通风设计、傣族竹楼的生态智慧等;第二阶段进行“民居元素解析”,教师引导学生从功能性、审美性和文化性三个维度分析传统民居特色,提取可应用于现代生活空间的设计元素;创作环节采用“小组协作模式”,学生根据“空间功能分析表”设计融合地域特色与现代生活需求的居住空间模型,运用环保材料制作微缩场景;成果展示突破传统形式,教师与社区文化中心合作举办“家乡民居新设计展”,学生现场讲解作品设计理念,收集社区居民反馈,并通过学校网站建立“虚拟民居展厅”,使学生作品与社区文化形成良性互动,真正实现艺术实践与地域文化的双向促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族生活场景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为中学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与审美体验,通过将民族元素有机融入课程体系,组织民族工艺探访活动,引导学生对传统符号进行创造性转化,能有效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激发创意思维,深化艺术实践;未来,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拓展数字技术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构建更加系统化、现代化的民族美术教育体系,推动民族文化与当代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陆亚平 . 基于生活化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活动构建探析 [N]. 科学导报 ,2023-06-02(B02).

[2] 朱淼 . 基于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初中美术鉴赏教学探析 [J]. 美术教育研究 ,2022,(15):172-174.

[3] 刘莎 . 基于审美素养的初中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探析 [J]. 环球慈善 ,2024(8):0058-0060.

[4] 吴胜景. 生活体验联想式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 教师博览:下旬刊,2017,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