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滴水吧
修鹤
吉林省四平市第二十中学校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至柔至刚,能润万物,能穿顽石,能汇江海,能源源不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我凝视“教师”这一职业的深邃内涵时,常常觉得,最恰切的譬喻莫过于“做一滴水”。我们当如水一般,以不同的形态和力量,去滋养、去启迪、去推动、去雕琢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灵魂,我们的职业就变得丰富多彩。
一、 润物无声的春水:倾听与关注的力量
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的最高境界,往往不是喧嚣的讲解,而是静谧的渗透。对于如李雨桐这样内向、将自己紧紧包裹起来的孩子,狂风暴雨式的关切只会让她退缩,藏得更深,唯有如春日细雨般的温柔与耐心,方能悄无声息地浸润她紧闭的心扉。李雨桐初入班级时,像一株安静的含羞草,课堂上的互动与她无关,课间的欢闹她也是旁观者。她的世界仿佛有一层无形的壁垒,将她与外界隔开。我深知,对于这样的孩子,强行“敲打”壁垒只会使其愈发坚固紧缩。于是,我选择做一滴“春水”。我不强迫她发言,而是在她偶尔抬起眼眸时,报以最温暖的微笑;我批改她的周记时,会用长长的批语与她进行“笔谈”,告诉她“你的文字很美,内心世界很丰富;你的书写很漂亮,让人如沐春风”;我创造机会,让她负责管理班级图书角,这是一个需要安静与细心,又能自然而然与他人产生联结的岗位。渐渐地,这“无声”的浸润产生了回响。她开始在周记里分享更多的感受,会在收发作业时用细若蚊蝇的声音说“谢谢”,会在图书角推荐她喜欢的书。改变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个被尊重、被看见的瞬间累积而成。毕业时,她依然不是班上最活跃的学生,但她眼神中的怯懦已化为沉静,她主动走上讲台,做了一次关于“阅读的乐趣”的读书分享。那一刻,我看到了春水润泽后,土地上冒出的那抹新绿。这滴水未曾喧哗,却已抵达心灵的深处。
二、 丰盈智慧的源头活水:启迪与激荡的智慧
朱熹有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育的目的,绝非填满一个水桶,而是引一渠活水,去激荡学生的思维之潭,让他们自身的智慧喷涌而出,奔流不息。陈禹行便是这样一个拥有“源头活水”潜质的孩子。他在学习上总有惊人之语,思维缜密,视角独特,尤其对古诗词有着超乎同龄人的热爱与洞见。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最忌成为“标准答案”的灌输者,而应成为他思想活水的“引流人”和“欣赏者”。我鼓励他将那些独到的见解写成文章,细致地为他批改,与他探讨如何让论证更精彩,并积极推荐他的习作到校刊和校外杂志发表。每一次发表,都是对他思考价值的一次巨大肯定,这渠活水便愈发汹涌。中考前夕,他带着自己对古诗词鉴赏题的应考策略来找我分析,其思路之清晰、分类之系统,令我赞叹。我没有简单地肯定,而是与他进行了一场平等的“学术讨论”,肯定其框架,并一起打磨细节。最终,他以全校最高分的优异成绩为自己的初中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对待陈禹行,我做的不是灌输,而是激荡;不是塑造,而是守护他那渠清澈的“源头活水”,并为他开辟更广阔的河道,任其奔流。他的优秀,源于自身,而教育的力量,在于识别、信任并成就这种“自身”,为而不居。
三、 奔流到海的奋进之水:陪伴与引领的执着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水的征程并非总是坦途,遇山绕行,遇坎跌落,但其目标始终是大海。每个班都有像张酌这样的学生:聪明,但惰性极大,凡事“差不多就行”,缺乏向着目标前行的坚持不懈的毅力。他跑步百米就散步,上课神游不动笔,仿佛一股随意漫溢的水,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对于他,讲大道理收效甚微。我需要做的,是成为一股推动他前行的“水流”,用持续的、具体的陪伴,带领他体验“奔流”的感觉。跑步时,我不再只是的发令者,而是奔跑者,跳下跑道,跟他一起跑,喊着“跟上我,再坚持一百米!”“今天比昨天多跑了五十米,太棒了!”。课堂上,我走到他身边,轻轻敲他的桌子,指着课本说:“我们把这句话划下来。”“这个公式,我们一起来抄一遍。”“这个单词,我们写一遍。”这个过程极其考验耐心,因为他会反复,会懈怠。但我坚持的原则是“每天前进一点点”。我与他一起设定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小目标:今天多记一个单词,明天多坚持跑半圈。我让他清晰地看到这“一滴水”的力量:一天天的微小进步,在这三年会产生多么惊人的复利效应。毕业时,张酌取得了三年来最好的成绩,他学会了坚持,懂得了积累的意义。他这股曾经散漫的水流,终于在日复一日的引领下,找到了奔向大海的河道,虽缓慢,却坚定。教育,有时就是一场成人用耐心陪伴孩子穿越惰性沼泽的远征。
四、 穿透顽石的坚持之水:不放弃与不放纵的坚守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教育工作中,最令人心力交瘁的,莫过于面对魏来这样的孩子。他似乎对一切规则都充满敌意,课堂喧哗,谎言张口就来,眼神中时常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戾气和恨意。他像一块冰冷坚硬的顽石,让许多教育者感到无从下手甚至放弃。面对这种“顽石”,激流猛冲只会水花四溅,石头却岿然不动。唯一的方法,就是做一滴“坚持之水”,以恒久的、稳定的、柔和的却毫不懈怠的力量,滴落在同一个位置上。我对魏来的策略是“不放弃,也不放纵”。不放弃,是坚信没有不可教化的学生,他的一切行为背后必有深层次的原因;不放纵,是绝不因他的顽劣而妥协,每一次犯错,都必须有明确的态度和公正的处理。这是一场漫长的博弈。我找他谈话,他充耳不闻;我联系家长,发现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其问题的重要根源;他撒谎,我平静地戳穿但并不羞辱;他课堂说话,我停止讲课,用目光提醒他……过程反复而煎熬。我做的,只是坚持一件件小事:每天主动跟他打一次招呼,对他任何一丁点的进步都(比如今天按时交了作业)当众表扬,在他犯错时永远对事不对人地指出问题。我用持续的、稳定的“滴答”声,告诉他:这个世界有永不放弃的规则,也有永不放弃的关爱。奇迹没有在某一天突然发生。变化是在无数个“滴答”声后悄然出现的:他眼神中的恨意慢慢褪去,课堂上安静的时候变多了,甚至开始偶尔问一两个学习上的问题。毕业时,他没能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他学会了基本的规则,懂得感恩懂得了信任。穿透顽石,并非把石头化为齑粉,而是让水的印记,最终留在石头之上。这滴水,诠释的是教育最深刻的坚守与最博大的慈悲。
做一滴水吧。这意味着我们不必是光芒万丈的太阳,但可以润泽一寸土地;不必是巍峨的高山,但可以汇聚成推动成长的力量。面对李雨桐,我们做润物无声的春水;面对陈禹行,我们做引来源头活水的清渠;面对张酌,我们做奔流到海的奋进之水;面对魏来,我们做水滴石穿的坚持之水。
水的哲学,便是教育的哲学。它柔软而坚韧,包容而执着,谦卑而强大。它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是放下身段的倾听,是发现美好的智慧,是日拱一卒的陪伴,是永不言弃的信仰。愿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能成为这样的一滴水,以水之德,润泽生命,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