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英语教学中“培优促能” 有效策略探究
刘迪
珲春市第一高级中学 133300
“培优促能”的教学核心在于优化与能力提升的相互促进——“培优”是根本,需要在巩固学生语言知识结构的同时,拓宽和加深语言输入的层面;“促能”是目的,旨在通过思维训练和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表达和跨文化交流技巧。探索在高三英语教学中实施“培优促能”的有效策略,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能力提升的途径,帮助他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还能为高三英语教学注入新动力,推动教学模式从标准化训练转向个性化培养,为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乃至终身语言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三英语教学中“培优促能”的意义
对于学生来说,“培优促能”是打破能力局限、追求更高层次进步的根本途径。在高三阶段,学生通常已掌握基本的语法和常用词汇,但容易陷入“题海战术”固化模式。通过“培优促能”,并借助深入阅读、逻辑思维训练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从被动的解题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究者,如在分析复杂文本时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跨文化交流中增强语境适应能力,进而形成“坚实基础 + 灵活运用”的语言能力,为未来的大学英语学习和国际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从高考的视角分析,这是应对考试评价改革、增强竞争实力的重要策略。当前高考英语更注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整合、逻辑构建、文化理解”等高级能力。“培优促能”旨在针对这些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学生在解决难题时展现自身优势。例如,在阅读续写中展现细腻的语言表达,在应用文写作中体现深刻的思维,从而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分数与能力的双向提升。
对于高三英语教学而言,这既是推进教学品质升级、优化教学生态的关键机遇,也促使教师跳出传统的“标准化训练”模式,探索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二、高三英语教学中“培优促能”有效策略
(一)以教材为核心构建“输入- 关联- 应用”闭环
为实现“培优促能”,教师应将教材视为提升语言能力的基础,突破输入环节的碎片化限制,构建“深度解读教材—联系拓展资源—综合实践运用”的完整流程。教师需关注与高考题型紧密相关的教材内容,深究语篇、词汇、语法等要素的相互关联,帮助学生在系统性的学习中搭建坚实的知识体系。例如,在高考阅读理解推理判断题的训练中,老师可以先利用教材中逻辑性强的语篇,指导学生培养“锁定核心信息—分析潜在逻辑—推导合理结论”的思维模式;同时,整理教材中表达转折、因果等关系的常用词汇和句型。教师可以引入高考真题中相似主题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对比教材与真题在逻辑展示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设计以下综合任务:让学生独立分析真题中推理判断题的解题策略,运用教材中学习的复杂句分析方法解析关键句的语法结构,筛选关键信息;尝试为一段新的阅读材料(与教材单元主题相关)设计 2-3 个推理判断题,并阐明题目设计的依据及考查的逻辑思维。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实现了从语言输入到综合应用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巩固了知识点,还提高了应对高考阅读题型的能力。
(二)依托主题实现“基础- 变式- 创新”的输出进阶
提升输出能力,应超越单一题型训练,教师可以围绕高考书面表达主题,构建“基础规范巩固—场景迁移变式—创意表达实现”的进阶路径,使学生在语言输出中兼顾准确性和灵活性。以高考应用文写作为例,学生需扎实掌握教材中书信、邮件等文体的基础格式,以及邀请、建议、感谢等不同场景下的核心表达——如“I’m writing to invite you to...”“It would be greatly appreciated ifyou could...”等句式,这是输出的“基准线”。然后再进行场景迁移,模拟高考中常见的应用文体变式,例如以“邀请外教参加校园文化节”为主题写邀请信,要求学生不仅要保证格式正确,还要运用教材中学到的衔接词(如“what’smore”“in addition”)增强内容的逻辑性,同时结合文化节的具体活动安排补充细节。最后设置创新任务:结合高考命题趋势,以“给国际学生推荐一本中国经典书籍”为主题写推荐信,既延续规范的书信格式和礼貌表达,又要加入对书籍内容的个性化解读,比如结合自身阅读感受分析书籍的文化价值。这种进阶模式围绕高考题型,在巩固基础的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潜力,实现从“会写”到“写好”的提升。
(三)围绕核心素养打造 “语言 - 思维 - 文化” 融合场景
实现“培优促能”的核心在于消除语言学习、思维训练及文化培育之间的隔阂,教师可以依托高考题型中的文化主题作为纽带,打造一个“语言运用—思维锻炼—文化感知”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针对续写这一题型,可以将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融入阶梯式教学设计中。例如,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高考真题中读后续写的情节发展脉络,提炼出“维持原文风格—确保人物连贯性—推动情节合理延伸”的基本准则,并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描写情感、动作、场景的词汇及句型。随后,引入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故事素材,例如围绕“友谊”这一主题的中外短篇故事,让学生对比分析中西方在叙事节奏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并运用掌握的句型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此外,设计创新性任务:提供一个不完整的故事段落(如含有传统节日的场景)进行读后续写,要求学生在确保情节连贯、风格一致的前提下,自然地融入文化元素(如节日习俗、传统礼仪),并通过语言描绘展现文化底蕴。在这种教学场景中,语言不仅是思维和文化表达的载体,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还能提升读后续写技能,锻炼逻辑思维和文化感知力,以更好地应对高考对核心素养的考核需求。
三、结语
总而言之,探索“培优促能”的路径需要不断的调整与优化。随着高考评价体系的更新和学生们认知能力的演进,教师们必须持续更新教学方法。同时,还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为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比如阅读能力强或写作能力突出的学生)打造定制化的学习方案。
参考文献:
[1] 毛 娟 . 核 心 素 养 视 角 下 的 高 三 英 语 语 法 复 习 策 略 [J]. 求 知 导刊 ,2025,(14):41-43.
[2] 周燕 . 核心素养引导下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与反思——以高三英语教学为例 [J]. 校园英语 ,2024,(52):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