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文主题下提升高中生写作素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黄显巧

柳州市民族高中

一、引言:人文主题——写作教学的价值锚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语言实践积累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 写作作为核心语言输出能力,其素养提升需真实意义驱动。但当前高中生写作存在三重困境:议论文论点泛泛,缺独到见解与文化根基;记叙文情感虚假套路,难引发共鸣;语言贫瘠或堆砌,难精准传情。根源在于写作教学脱离鲜活文化母体与真实人生体验。而 “家国情怀”“生命哲思” 等人文主题,以深厚文化内涵与普世价值关切,为写作教学提供意义丰盈的 “锚点”。本文以为基地,探索人文精神融入写作教学的可行路径。

二、实践路径:构建人文主题驱动的写作教学新样态

(一)主题情境创设:唤醒表达欲求

写作始于真实的表达冲动。我们摒弃抽象命题,围绕人文主题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

文化现场浸润: 结合柳州地域特色(如侗族风雨桥文化、柳宗元“民本”思想遗存、工业城市转型),组织“寻访龙城文脉”田野调查,引导学生撰写《一座桥的温度》《齿轮上的乡愁》等文化散文。

思辨议题点燃: 围绕“科技与人文”主题,引入“AI 创作是否威胁文学本质”等前沿论题,组织“榕湖论剑”微型辩论会,激荡思想火花。

艺术跨界触发: 以“生命之重”为主题,联动音乐课聆听《命运交响曲》、美术课赏析《格尔尼卡》,引导学生用文字回应艺术震撼,完成《在黑白琴键上听见抗争》等跨媒介表达。

(二)经典文本深读:厚植人文底蕴

人文主题写作需以经典文本为“骨血”。我们重构阅读教学,实现读写深度互哺:

群文精研: 围绕主题精选跨时空文本(如教“家国情怀”时联读《离骚》《与妻书》《百合花》),聚焦“作家如何将宏大主题具象化”等核心问题,提炼“以小见大”“情理交融”等写作策略。

语用聚焦: 不仅分析“写什么”,更解构“怎么写”。如对比《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的意象营造差异,让学生仿写《校园一隅的秋意》,实践“以景蕴情”。

批判性对话: 鼓励学生与经典“争鸣”。读《祝福》后探讨“谁是杀死祥林嫂的真凶”,撰写《无声的呐喊与有形的枷锁》,培养思辨性表达。

(三)多元表达实践:搭建能力阶梯

突破单一应试文体限制,构建阶梯式表达训练体系:

基础层: 微写作训练(如主题金句创作、场景速写、微博时评),锤炼语言敏感度;

发展层: 文学性写作(散文、短故事、诗歌)与实用性写作(调查报告、演讲词、文化短评)并举;

提升层: 复杂议论文写作,强调在人文视野下分析现实问题(如“从‘孔乙己的长衫’看当代青年的精神困境”)

(四)动态评价反馈:激活成长动能

改革评价机制,变“裁判式评分”为成长型助推:

过程性建档: 建立“人文写作成长档案袋”,收录提纲、修改稿、师生对话记录、反思日志;

多主体互评: 引入“主题写作工作坊”,学生围绕“观点深度”“情感真实度”“语言表现力”展开结构化互评;

质性描述反馈: 教师评语侧重指出“思想生长点”(如:“对‘自由与责任的辩证关系可联系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进一步深化”)。

三、实践成效:从语词训练到生命表达

经过两年循环实践,实验班级学生在写作素养上呈现显著提升:

思想力深化: 议论文观点从“勤奋重要”升维至“在‘内卷’时代重思勤奋的价值异化”(2025 年市高二零模考作文均分较高一提升显著,在同类学校中表现亮眼,实验班作文均分比对照班再高两分);

感受力苏醒: 记叙文细节描写获评“有沈从文《边城》般的纯净与温度”(多篇校刊作品);

表达力精进:2025 年高二语文学科辩论赛实验班表现精彩绝伦,超出想象。

四、反思:

本课题的探索印证:人文主题是激活写作素养的一泓活水。它让写作教学超越技术训练,回归“立言以立人”的本质,这不仅是提升分数的策略,更是语文教育回归育人本真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