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教育行政管理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研究

作者

吕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立德树人的内涵已从“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结合”向“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升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涵盖课程体系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培育等多个维度,其涉及的资源投入与育人成效的复杂性远超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累计投入立德树人专项经费超 3 亿元,涉及思政课程创新、德育实践基地建设、教师德育能力培训等项目,但在推进过程中面临政策执行偏差、育人效果不均、部门协同不足等问题。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策略提升立德树人落实效能,成为破解教育行政管理中“政策悬浮”“效果难衡”等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1. 教育行政管理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状

教育行政部门已初步构建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流程管理体系。通过制定《立德树人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将资源划分为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六大类,2023 年经费使用规范率达 90% 。成效方面,中小学思政课开课率达100% ,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比增长 15% 。引入目标管理(MBO)、关键成果法(OKR)等工具, 85% 新启动德育项目完成阶段性目标。然而,落实中仍存短板:统一考核标准难以适应不同学段特点,如幼儿园习惯养成与大学理想信念教育使用相同指标,导致育人重点模糊;评估偏重形式,对学生价值观、责任感等深层育人成效缺乏科学量化;动态调整机制缺失,政策实施缺乏反馈优化,某义务教育德育项目因忽视城乡差异,农村学校教材使用率不足 60% ;同时,教育行政、学校、家庭间育人数据分散,协同分析能力弱,影响管理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2. 教育行政管理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挑战

2.1 政策执行的系统性不足

立德树人政策执行缺乏基于教育全链条的系统性设计。一方面,政策内容聚焦“显性要求”,对家校社协同机制、评价体系改革等隐性支撑关注不足,例如某地区推行的思政课改革因未配套教师激励政策,导致基层学校执行力度衰减;另一方面,资源分配方式简单化,采用“按学校规模平均分配”等粗放方式,未考虑不同学校的育人基础与实际需求,导致薄弱学校资源不足、优质学校资源闲置的现象。此外,过程监督机制不健全,无法实时监控政策执行的偏差,往往在问题集中爆发时才采取整改措施。

2.2 成效评估的维度单一

当前成效评估多集中在“活动数量”“课程开设率”等直接显性指标,对立德树人的深层价值挖掘不足。一是评估指标聚焦短期显性成果,如德育活动参与人数、思政教师配备比例等,而对学生理想信念坚定度、社会责任感等长期素养指标缺乏关注;二是育人过程维度缺失,未将课堂教学渗透、校园文化熏陶等隐性育人环节的成效纳入评估体系;三是社会反馈效益被忽视,对立德树人成果在学生步入社会后的行为表现、价值选择等延伸影响的评估几乎空白。例如,某高校的“红色教育基地”项目虽累计接待学生 10 万人次,但因未跟踪评估学生的理想信念变化,导致对项目实际价值的判断片面。

2.3 跨主体协同的联动性薄弱

立德树人落实涉及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主体,但各主体在育人过程中的协同不足。一是目标认知不一致,教育行政部门侧重政策落地,学校关注教学秩序稳定,家庭重视学业成绩提升,导致育人方向出现偏差;二是信息共享不畅,教育行政部门掌握政策资源,学校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社会机构拥有实践资源,但信息未实现跨主体流通,形成“育人孤岛”,例如社区实践基地资源与学校实践需求难以精准对接;三是协同机制僵化,采用“行政指令”式的协同模式,未建立基于利益共识的长效合作机制,导致社会力量参与育人的积极性不高。

3. 教育行政管理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优化策略

3.1 构建全链条政策执行体系

以教育规律为遵循,系统化设计政策执行框架。一是实施“政策内容精细化”,区分显性要求(如课程设置标准)与隐性支撑(如协同机制、资源保障),制定《立德树人政策实施配套清单》,确保政策落地的全要素支撑,例如将教师德育能力纳入职称评审标准,强化政策执行动力;二是推行“需求导向资源分配法”,根据学校的育人基础、学生特点等实际需求分配资源,开发资源匹配算法模型,实现“精准投放、高效利用”,提升薄弱学校育人能力;三是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搭建立德树人政策执行监测平台,实时采集各环节执行数据,设置偏差预警线(如政策落实率低于 80% 自动预警),每月生成执行分析报告,确保政策落地不走样。

3.2 建立多维度成效评估模型

从短期与长期、显性与隐性、个体与社会等多维度评估育人成效。一是设计“立德树人成效评估矩阵”,横向分为知识掌握(如思政知识测试成绩)、素养提升(如道德判断能力)、价值塑造(如理想信念坚定度)三大类,纵向按小学、中学、大学等学段划分,例如将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归为短期基础成效,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归为长期核心成效;二是量化隐性成效,通过跟踪调查、行为观察等方式将深层价值转化为可计量指标,如学生志愿服务时长与社会责任感提升的关联度,毕业生职业选择中的价值取向分布等;三是引入“育人影响力指数”,从学生终身发展、社会贡献等维度评估立德树人的长远价值,

作为成效评估的补充指标。

3.3 优化跨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打破主体壁垒,构建“资源共享 - 目标共识 - 长效互动”的协同体系。一是搭建“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平台”,整合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资源、学校的教育资源、社会的实践资源,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开发协同仪表盘,直观展示各主体的育人贡献度、资源匹配度、成效达成率等信息,为跨主体协作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建立“联合育人委员会”,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学校、家庭、社区、企业代表参与,明确各主体在立德树人中的职责(行政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学校负责课堂育人,家庭负责习惯培养,社会负责实践拓展),定期召开协同会议,协调目标分歧;三是实施“分阶段协同机制”,将立德树人过程分为启蒙期、成长期、成熟期,每个阶段设定协同重点,根据阶段评估结果调整协同策略,例如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强化家校协同的习惯养成教育,避免育人方向脱节。

结束语

教育行政管理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实际出发,以全链条政策执行为基础,以多维度成效评估为核心,以跨主体协同育人为保障。通过构建精细化政策执行体系、多元化成效评估模型、协同化育人机制及专业化支撑能力,教育行政部门可有效破解当前面临的政策落地难、育人效果不均、协同不足等问题。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还需持续探索“数字赋能育人”“个性化德育指导”等新模式,不断提升立德树人落实的科学性与精准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建国。新时代教育行政管理中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J]. 教育研究,2023 (02):45-52.

[2] 王丽娟。立德树人成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J]. 中国教育学刊,2022 (1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