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育融合视域下的校家社共育策略
夏韦静 于红霞 黄晓燚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北街学校
一、“五育融合”视域下校家社共育的价值内涵
“五育融合”是“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简称,旨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将融合育人理念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以实现各育目标相互之间的深度融合,发挥好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兼容并蓄、同心同向的重要作用。校家社共育蕴含的价值内涵,有助于教育者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取长补短,以教育合力改变当前“学校教育社会化、家庭教育学校化、社会教育家庭化”的错位现象。
(一)融合育人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综合型人才。1993 年 2 月 13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融合育人更是坚持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各方教育主体需要积极调动自身力量,优势互补,协同育人,从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着想,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二)功能互补明晰三方的角色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参与者,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全面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主张,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学校作为育人主渠道,以专业优势进行学科教育、正规教育;家庭拥有情感优势,可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习惯养成;社会拥有大量场馆资源,以实践优势进行体验教育。三者优势的发挥还需更高层次的育人理念和更加明晰的角色定位:学校志愿帮助家庭,家庭志愿帮助学校,社会志愿帮助支持家庭和学校,由此方能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的良好生态模式。
(三)生态重构助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社会本位论认为人是属于社会的,在社会中发展并且受制于社会。“五育融合”式的发展应借助各种先进教育资源以丰富孩子的体验,拓宽孩子的视野,塑造孩子的品格。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只有高度整合的校家社教育资源才能承担起新时代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学校作为连接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应积极利用其专业优势指导家庭和社会办好教育;家庭除了要配合学校完成教学任务,还应适时联系社会资源参与社会实践。孩子的成长需要完整丰富的教育资源,必须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资源,共同赋能国家需要的时代新人。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校家社共育的发展困境
“十三五”时期,全国妇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 年)》,全国各地开始积极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虽然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校家社三方共育实践过程仍面临诸多困境,出现协同育人层级较低,资源共享级别不高 [7],审美价值单一窄化 [8] 等现象。究其原因如下:
(一)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愈加迫切。但是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是教育的专门机构,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即完成了教育的责任,与寄宿在学校的孩子更是沟通甚少。归根到底,这既有家长家庭教育意识薄弱的原因,也跟家长自身工作忙碌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学习成长情况的往往是母亲,父亲在家长会等家校沟通场合较少出现。针对家庭教育面临的种种挑战,家长们需要接受更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改变家庭教育重“工具”、轻“表达”的现象。
(二)学校教育统筹困难
促进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家、校、社任何一方都不应该是旁观者,三者应相互配合,同向偕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导者,需要统筹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教育。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在统筹家庭社会教育资源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社会教育资源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共享机制;其次,学校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能力有限,无法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最后,部分社会机构对教育的参与度和投入不足,也增加了学校统筹社会教育资源的难度。
(三)社会教育实践缺失
社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社会教育实践缺失的现象却是普遍存在的。首先,社会教育资源的整合存在不足,实践环节缺乏系统的规划,导致实践内容零散、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其次,实践内容脱离实际,目前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缺乏深度,只是走马观花式地参观和体验,缺乏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思考,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最后,校企合作是推进社会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校企合作不够紧密,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和有效的合作模式,制约了社会教育实践的发展。
三、“五育融合”视域下校家社共育的实践进路
(一)达成校家社共育目标共识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共识来源于一个共同愿景——全力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学校作为教育主导者,可以成立校级家委会、家校共育中心、家长学校等组织,定期召开主题会议,传播教育理念,分享教育故事,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另外,学校还可不定期地举办家长访校、教师家访等活动,促进双方的深入沟通交流。社会作为教育实践的协助者,可以邀请家长和学校,将具有当地教育特色的实践场所打造为研学基地,或是利用周末等节假日在社区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拓宽孩子成长视野,提升家长科学教育理念。
(二)厘清校家社三方职责定位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落实依赖于不同主体的协同行动。当前校家社协同教育实践中,各方职责往往不明确,导致协同效果不佳。家庭在协同教育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习惯和个性,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与学校和社区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四、结语
孩子的未来就是民族的未来,建设教育强国已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是当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校家社应根据三方职责定位,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发挥各自育人功能,将“五育融合”贯彻到每一位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构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生态模式,努力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梁钦,杨慧梅 . 浅谈“五育融合”.[EB/OL]. 2022-11-11.
[2] 施久铭,董筱婷,魏倩,谭希 . 让家校社协同回归“育人”初心 [J]. 人民教育,2021.
[3] 王萍 .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与突破 [J]. 中小学德育,2022(02).
本文系 2024 年漯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五育并举”视域下小学家校协同育人策略的研究》(LHKT202417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