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探讨如何通过经典文学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

作者

魏明红

福州市仓山小学 350007

摘要: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多样但部分匮乏,阅读习惯不规律且深度不足,阅读技巧掌握欠佳。经典文学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对提升阅读能力作用显著,文中推荐多部适合作品。基于此,提出阅读方法指导,包括精读、泛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强调阅读与写作结合,通过模仿经典写作风格和以经典为素材创意写作提升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阅读能力;经典文学;教学策略

引言

阅读能力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关键要素。然而,当前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阅读兴趣、习惯及技巧掌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其学业成绩与学习自信心。经典文学作为文学瑰宝,蕴含深厚价值,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具有独特作用。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现状,阐述经典文学的价值与选择,进而提出基于经典文学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以及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现状分析

(一)阅读兴趣与习惯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呈现多样化趋势。部分学生对科幻、冒险类书籍兴趣浓厚,如《哈利·波特》系列;也有学生钟情于文学名著,像《三国演义》。然而,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阅读兴趣匮乏,更倾向于电子产品带来的即时娱乐。

在阅读习惯方面,仅有少数学生能保持每天固定的阅读时间,多数学生阅读时间不规律,易受外界干扰中断阅读。阅读的持续性和深度不足,许多学生只是浅尝辄止,未能深入理解书中内涵。

(二)阅读技巧掌握情况

在阅读技巧上,部分学生已掌握基本的默读、精读方法,但运用不够熟练。对于如何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旨,仍有不少学生存在困难。在阅读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主动做笔记、写读后感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利用工具书辅助阅读的意识也较为薄弱,遇到生字词或不理解的概念,缺乏主动查阅资料的习惯。

(三)阅读能力对学习的影响

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在语文、英语等学科表现更为出色,他们能够快速理解题目要求,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在写作时也能做到文思泉涌,语言表达丰富。而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在阅读理解题目上失分严重,写作时也常常感到无话可说,词汇匮乏。阅读能力的差异,逐渐在各学科学习中体现出差距,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业成绩和学习自信心。

二、经典文学的价值与选择

(一)经典文学的内涵与特点

经典文学是经过时间考验,被广泛认可和传颂的文学作品。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哲理与卓越的艺术价值。其特点在于思想深邃,能引发读者对人性、社会、世界的深度思考;语言优美,运用精妙的词汇、独特的修辞,展现文字的魅力;情节架构精巧,人物形象饱满,无论是跌宕起伏的故事线,还是鲜活立体的角色塑造,都能吸引读者沉浸其中。

(二)经典文学对阅读能力提升的作用

在词汇积累上,经典文学的用词丰富多样,学生通过阅读能接触到大量书面语和生僻词汇,从而扩充词汇量。理解能力方面,复杂的叙事结构、深刻的主题,促使学生深入剖析文本,锻炼逻辑思维,增强对不同类型文本的理解能力。在写作技巧上,经典文学中的写作手法,如伏笔、悬念、环境描写烘托气氛等,能为学生提供优秀范例,让他们在模仿中提升写作水平。

(三)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经典文学作品推荐

《简·爱》以女性视角展现坚韧不拔的精神,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曲折的情节,能让学生体会人性的美好与复杂,学习如何通过文字表达情感。《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主人公荒岛求生的经历,书中丰富的细节描写,描绘了荒岛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激励他们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与勇敢。《骆驼祥子》生动展现了旧中国的社会风貌,老舍先生独特的京味语言极具特色,学生在阅读中既能了解社会历史,又能感受方言融入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提升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三、基于经典文学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教学策略

(一)阅读方法指导

1.精读技巧

精读是深入理解经典文学的重要途径,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研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字词的含义、句子的修辞、段落的结构以及文章的主旨。通过对细节的品味和分析,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例如在学习《将相和》时,文中对蔺相如的语言描写:“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这句话简洁有力,却将蔺相如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句话,思考蔺相如说这句话时的心理活动,从而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能力[1]。

2.泛读方法

泛读强调阅读的广度和速度,旨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不必拘泥于个别字词的理解。

(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1.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经典文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在教授《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创设三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布置一些简单的道具,如草船、军旗等,让学生分别扮演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角色。通过模拟草船借箭的过程,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隘,深刻理解故事所蕴含的智慧和谋略。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经典文学作品展开讨论。例如在学习《鲁滨逊漂流记》时,教师提出问题:“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小组成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生存技能、心理素质、面对困难的态度等。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合作中共同探讨作品的内涵,加深对经典文学的理解[2]。

(三)阅读与写作结合

1.模仿经典写作风格进行创作练习

经典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写作风格,学生通过模仿可以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例如,在阅读了朱自清的《春》之后,学生可以模仿其细腻的景物描写手法,写一篇描写家乡秋天的文章。在模仿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如何通过调动多种感官来展现景物的特点。

2.以经典文学为素材开展创意写作

以经典文学为素材开展创意写作,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改写、续写或创编。比如在学习了《守株待兔》之后,让学生想象如果农夫没有一直守在树桩旁,而是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他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加入现代元素,创作出富有新意的故事[3]。

结语

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意义深远,经典文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实施精读、泛读指导,开展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推动阅读与写作结合等教学策略,不仅能让学生汲取经典文学的养分,有效提升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其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希望这些策略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助力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彤.小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调查及培养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12),89-91.

[2]吴敏.经典文学对提升学生写作技巧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1(6),33-36.

[3]刘新.经典文学艺术品的创新利用及其写作意义[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3(4),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