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雨课堂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何苗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6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课程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这些课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复杂的逻辑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因内容抽象、与现实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出现学习兴趣不高、理解不深入等情况。雨课堂凭借其操作简便、功能多样等优势,在高校教学中得到认可,将其应用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有望改善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

二、雨课堂的功能特点

(一)课前预习资源精准推送

课前预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但传统预习往往缺乏有效引导。雨课堂能够实现预习资源的精准推送,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将课件、文献资料、相关视频等提前发送给学生。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讲解“剩余价值理论”前,教师可通过雨课堂推送《资本论》中相关章节的节选、剩余价值理论的通俗解读视频以及企业生产的案例等。学生在课前就能对知识点有初步认知,明确自己的疑惑点,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课堂互动形式丰富多样

课堂互动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雨课堂提供了多种互动方式,如即时测验、弹幕、投票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唯物史观”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雨课堂发起即时测验,引出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概念,学生通过手机作答后,系统会立即显示答题结果。之后教师根据结果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对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重点讲解。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弹幕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教师及时回应,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三)课后反馈评价及时有效

课后反馈与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查漏补缺。雨课堂可以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数据,包括预习时长、课堂答题情况、作业完成质量等。教师还可以通过雨课堂布置课后作业和讨论话题,学生在线提交后,教师及时批改并反馈。这种及时的反馈机制,让学生能够快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调整学习方法。

三、雨课堂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应用案例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雨课堂开展教学活动。在讲解“商品经济”这一章节时,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向学生推送了精心制作的课件,其中包含商品经济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等基础内容,还附上了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资料,如不同商品价格波动的实例,以及相关的拓展阅读文献,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通过雨课堂的“不懂”按钮标记疑惑点,实时反馈信息。

课堂上,教师利用雨课堂的多种互动功能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参与度。在讲解商品二重性时,发起即时测验,设置如“以下属于商品使用价值的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因素是?”等选择题,学生通过手机快速作答,系统即时统计答题情况,教师根据正确率,对学生理解薄弱的知识点着重讲解。同时,开启弹幕功能,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商品交换现象,以及对商品经济规律的疑问。例如,有学生通过弹幕提问:“为什么同一款手机在不同时期价格差异很大?”老师结合商品价值与供求关系等原理进行详细解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课后,教师通过雨课堂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商品经济原理分析某一具体行业的市场现象,并提交分析报告。此外,还推送相关的课后测试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通过雨课堂的数据分析功能,教师能够清晰了解每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以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辅导。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对商品经济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入,在后续的课程考试中,涉及该章节的题目正确率显著提升。

(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应用案例

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借助雨课堂打造了生动且高效的教学课堂。在讲授“科学技术与社会”这一关键章节时,课前,老师通过雨课堂推送了一系列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料。其中包括科技史纪录片片段,像讲述工业革命时期科技突破如何改变社会面貌的视频,直观呈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还推送了相关学术论文,如探讨当代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结构影响的文章,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同时,分享了一些热门科技事件的新闻报道,如某新兴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果引发的社会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老师充分利用雨课堂的互动功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积极参与。在讲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时,发起即时测验,设置诸如“以下哪项属于科学技术的间接社会价值?”“科技发展对社会伦理产生冲击的原因不包括?”等选择题,学生通过手机迅速作答,系统瞬间统计答题结果,老师依据正确率,针对学生理解模糊的知识点着重剖析。开启弹幕功能,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科技与社会相互影响的现象,以及心中的疑惑。有学生通过弹幕提问:“社交媒体的普及在提升信息传播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该如何从自然辩证法角度看待这一矛盾?”老师结合科技的两面性、矛盾的普遍性等原理进行深入解答,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此外,老师运用雨课堂的分组讨论功能,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绕“科技进步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系”“如何平衡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等议题展开讨论。各小组利用雨课堂的投屏功能展示讨论成果,分享独特观点,思维碰撞热烈。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课程理论的理解,还锻炼了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

课后,老师通过雨课堂布置多样化作业。一方面,要求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原理,分析某一具体科技领域(如基因编辑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未来趋势,并撰写分析报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推送相关的拓展学习资料,如知名学者关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讲座视频、前沿研究报告等,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需求。同时,借助雨课堂的测试功能,发布包含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多种题型的课后测试,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热情高涨,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论理解更为透彻,能够更加敏锐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科技与社会现象,在后续的课程考核中,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对该课程的满意度也大幅提高。

四、结语

雨课堂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活力,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针对性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未来,随着智慧教学的不断发展,雨课堂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成熟,为培养更多具有扎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2024 年辽宁省教育科研中青年骨干专项课题: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项目编号:JG24QGA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