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创新研究

作者

廖道府

雷州市覃斗镇中心小学 524254

摘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部分课堂难以契合小学生具象化、生活化的认知特点。学生在脱离实际生活场景的理论学习中,容易出现理解困难、兴趣不足的情况,导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将真实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能够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日常,帮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知道德规范、理解法律内涵。因此,探索基于生活情境的教学创新策略,是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道德与法治;创新策略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与育人目标存在差距。将生活情境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使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具象化,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同。在此背景下,探索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策略,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一、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其对直观、具体的事物更易产生兴趣。基于生活情境的教学,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日常场景,如校园生活、家庭互动、社区活动等,使教学内容更具亲切感与吸引力。当学生接触到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时,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从而主动关注课堂内容,积极参与讨论与思考。这种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相较于传统枯燥的理论灌输,生活情境能持续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维持学习热情,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求知的场所。

(二)深化知识理解,促进认知建构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概念、原则往往较为抽象,对于认知发展尚不完善的小学生而言,单纯依靠教师讲解难以深入理解。生活情境教学通过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知、分析和总结,实现知识的内化。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能够将新获取的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1]。在生活情境中,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能更清晰地认识知识的本质和应用范围,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这种基于情境的认知建构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更培养了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策略

(一)创设生活故事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生活故事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有效方式。小学生认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生活故事能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具象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通过观察、思考和情感体验,主动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校园生活故事:在课间十分钟,小明和小伙伴在走廊追逐打闹,一不小心撞到了抱着作业本的小红,作业本散落一地,还差点让小红摔倒受伤。而在另一个班级门口,同学们都安静有序地排队去洗手间,走廊畅通无阻,没有发生任何意外。通过这两个对比鲜明的校园场景故事,学生们能直观感受到遵守规则和不遵守规则带来的不同后果。接着,教师又分享家庭生活小故事:周末,一家人准备出门去公园,爸爸着急开车,没系安全带就要启动车子,这时小美的妈妈提醒爸爸,开车必须系安全带,这是交通规则也是为了全家人的安全。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规则不仅存在于校园,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同样重要。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故事,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们深刻理解到无论是在校园、家庭还是社会,规则都是保障生活有序进行的重要力量,从而真正领悟“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知识内涵。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增强直观感受

多媒体技术凭借其多元素整合与沉浸式呈现的特性,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契合小学生具象化认知特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它通过构建动态情境,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化场景,既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通过情感共鸣深化价值认同,实现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的有机统一。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播放精心剪辑的短视频:蔚蓝天空逐渐被灰霾笼罩,清澈河流漂浮着各色垃圾,候鸟因海洋塑料缠绕失去生命。震撼的画面与低沉的解说,瞬间将学生带入环境污染的现实困境。在讲解“白色污染”时,多媒体以动态图表展示塑料从生产到分解的百年周期,配合超市购物、外卖包装等生活化场景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塑料制品的使用与危害。课堂还设置互动环节,利用多媒体展示垃圾分类模拟游戏,学生通过点击屏幕将不同垃圾拖入对应分类箱,系统即时反馈正确与否并给出解释[2]。此外,播放纪录片片段呈现治理成果,如某城市河道清淤后重现碧波荡漾,引导学生思考环保行动的意义。课后,学生借助多媒体资源制作电子手抄报,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环境污染现象与解决方案,将课堂学习延伸至生活实践。

(三)开展角色体验创设情境,深化知识理解

角色体验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以第一视角感知问题、处理矛盾,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具体行动。这种教学方式打破单向知识传递,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协作解决问题,有效培养道德情感与实践能力,实现知行合一。

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中,教师设计“环保圆桌会议”角色体验活动。课前,学生自主选择扮演“环保专家”“工厂负责人”“社区居民”“政府官员”等角色,并围绕角色收集资料、梳理观点。课堂上,模拟会议正式开始,“环保专家”展示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数据与案例,用专业视角分析危害;“工厂负责人”则道出生产发展与环保投入的矛盾,提出成本压力;“社区居民”声情并茂地讲述因污染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困扰;“政府官员”权衡各方利益,提出政策规划与监管措施。角色间展开激烈辩论,从最初的各执一词,到在教师引导下逐渐达成共识: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需要多方合作共同解决污染问题。最后,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整合讨论结果,制定出一份兼具可行性与创新性的“社区环保方案”。通过这次角色体验,学生不仅深刻理解环境污染的复杂性,更在实践中锻炼了沟通、思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环保责任感。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创新策略,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与思考中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法治观念。这些创新策略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助力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周志琦.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的思考[J]. 学周刊,2021(1):45-46.

[2]王杰.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