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方法研究
黄泽江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 563500
一、引言
小学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过程。在小学低段(通常指一、二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的直观感知阶段过渡到初步的抽象思维阶段,数学学习对他们而言既充满新鲜感,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这个阶段,数学题目往往以图文结合、语言简练但信息集中的形式出现,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提出了要求。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低段学生在面对数学题目时,常常表现出“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究其根源,往往在于审题环节出现了问题。他们可能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漏看条件,可能因为对关键词语理解不清而误解题意,也可能因为缺乏整体把握而抓不住解题的关键。审题,作为解题的第一步,其准确性和完整性直接决定了后续解题思路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低段课堂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不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旨在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培养小学低段学生审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意义
(一)提高解题正确率,奠定学习基础
审题是解题的起点和前提。准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是找到正确解题方法的基础。低段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尚不成熟,思维具有一定的跳跃性和表面性,更容易在审题时出现偏差。例如,对于“小华有8 个苹果,小明给了她 4 个,现在她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样看似简单的题目,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只看到数字8和4,而忽略“给了她”这一关键动作,直接进行8-4的运算。通过系统培养审题能力,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逐字推敲、圈点关键词,能够有效减少因审题不清导致的错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从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起步阶段就建立起成功的体验,为后续更复杂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促进数学理解,深化知识掌握
审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深度理解数学概念和关系的过程。学生在审题时,需要将题目中的文字信息、数字信息和图形信息进行整合,提取出有用的数学元素,并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审读“比 8 多 4 的数是多少?”时,学生需要理解“比…多”的含义,将其与加法运算联系起来。这个过程促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对数学符号和运算符号的机械记忆上,而是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数学意义。通过反复的审题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深化对概念、法则、公式的理解,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飞跃。
三、当前低段学生审题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理解能力不足
低段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对一些数学术语和书面语言的理解存在困难。例如,对于“一共”、“还剩”、“相差”、“倍”等词语,他们可能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导致对题意的理解出现偏差。此外,一些题目中包含的简单句式结构,学生也可能因为阅读不流畅而抓不住重点。
(二)注意力不集中,信息遗漏
低段学生注意力稳定性较差,容易被题目中的无关信息或新颖的插图所吸引,导致在审题过程中走神,遗漏关键信息。比如,题目中可能明确说明了“从左边数起”或“从右边数起”,但学生可能只关注了数字,忽略了方向性条件。
(三)缺乏审题方法和习惯
许多学生没有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拿到题目就急于动笔计算。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审题,缺乏圈点关键词、画线段图辅助理解等有效的审题方法。面对稍复杂的题目,就显得无从下手。
四、培养低段学生审题能力的方法
(一)加强阅读训练,扫清文字障碍
阅读是审题的基础。教师要重视学生识字量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数学课本和练习中的题目,可以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读,遇到生字新词及时讲解。对于关键的数学术语,如“和”、“差”、“积”、“商”、“倍”、“一半”等,要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其准确含义。还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数学阅读活动,如读数学小故事、读图文并茂的数学题目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流畅度。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检验是否真正理解。
(二)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审题兴趣
低段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呈现数学题目。例如,用小动物分水果、小朋友排队等情境来设计应用题。生动的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审题过程中。在情境中,学生更容易理解题目所描述的事件和数量关系,从而降低审题难度。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动画、图片等,使题目更加直观形象。
(三)教给审题技巧,授人以渔
教师要明确地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审题技巧。例如:
1. 读题三遍法:第一遍通读,了解题目大意;第二遍慢读,圈出关键词(如表示数量、关系、操作要求的词);第三遍带着问题读,思考题目在问什么,给了哪些条件。2. 圈点批注法:鼓励学生用笔圈出题目中的数字、关键词、疑问词(如“一共”、“还剩”、“多少”),划出重要的句子,甚至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帮助自己理解和记忆。3. 图示辅助法:对于一些数量关系不太明显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画简单的示意图,如画圆圈代表物品、画线段表示数量等,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帮助理解。4. 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先看问题,明确题目要求解决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寻找题目中相关的条件。
五、结论
培养小学数学低段学生的审题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持之以恒地关注和引导。审题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通过反复的训练和实践才能逐步形成。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审题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针对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审题中存在的问题,灵活运用加强阅读训练、创设情境、教授技巧、小组合作、及时反馈等多种方法。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的指导策略。当学生能够养成仔细审题、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时,他们的数学学习将变得更加轻松、高效,数学素养也将得到切实的提升。这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更是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 .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J]. 教育探索 ,2023(05):78-80.
[2] 王秀英.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J]. 课程教育研究 ,2024(12):145-147.
[3] 张红梅. 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J]. 小学教学考 ,2025(03):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