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困境成因及辅导路径研究
秦运来 李萌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湖北十堰市 442002
一、引言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1]。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
地方本科高校作为培养地方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学生群体的多样性日益显著。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地方本科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困境成因及辅导路径的深入研究,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语言环境,与汉族学生在心理特点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可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认同感强
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文化有较强的认同感,尊重并坚持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部分少数民族 ( 主要生活于西北和西南地区 ) 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保留了本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独立性”[2]。然而,在多元文化交汇的大学校园中,这种认同感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适应困难,从而使少数民族学生难以适应大学文化氛围。
(二)家庭依赖性强
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地区和传统家庭,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使他们往往对家庭有较强的依赖性,独立生活能力较弱。这种依赖性在面对大学生活的独立性要求时,少数民族学生通常会比普通学生更加容易产生焦虑和不适应,这也是少数民族新生在适应阶段更容易出现心理困境的原因之一。
(三)语言交流障碍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母语并非汉语,在汉语表达和理解上存在一定障碍,尤其是在学术交流和社交互动中,这种语言障碍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感和孤立感。民族是以语言文字、宗教习俗、历史文化、居住环境等因素来维系与承载共同体的 , 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与原有民族文化母体纽带联系越密切 , 来到陌生环境而导致的文化断裂与文化不适感可能就越强烈。异样环境文化冲击, 甚至会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失落、焦虑、无助、排斥等心理。
(四)自我保护意识强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内外少数群体的身份,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敏感而内向,在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常常因为自身的独特文化背景和在校内外的少数群体身份,而表现出一种尤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3]。这种意识不仅来源于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更是对外部环境的敏锐洞察和适应方式。同时,这种自我保护意识也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显得较为敏感和内向。在校园活动或校园生活中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观察而非直接参与,害怕因为自己的言行不当而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或误解。同时,由于担心受到偏见或歧视,他们在表达内心困惑或寻求帮助时,往往显得犹豫不决,甚至选择沉默,不愿主动求助或表达内心困惑。
三、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一)文化适应压力
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地方本科高校后,面临着从民族传统文化到快速发展的现代文化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更重要的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深层次的文化冲突。这种文化适应压力往往导致少数民族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当他们在融入校园多元文化的氛围时,语言不通将成为他们第一道门槛。因此他们需要在短时 与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进行交流。这种语言上的转变不仅要求他们付出更 的困难和心理上的压力。在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上,少数民族学生也需要进 的调整。 他们可能习惯了家乡的习俗、饮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而到了学校,需要适应更加多样化的饮食选择和更加规律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适应
在适应性问题中,使少数民族学生最具有压力的便是体现在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上的更为深层次的文化冲突。少数民族学生往往在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 独特的 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与快速发展的现代文化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当他们进入现代文化环境后,需要面对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种差异会使少数民族学生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学习压力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基础教育水平的差异,在进入高校后,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从专业课程设置来说,大学的知识体系更加系统、深入,与基础教育的知识衔接存在明显的断层。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努力跟上新知识的步伐,还需要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填补之前的知识空白。久而久之,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会使让他们疲惫不堪、力不从心。
教学方法的转变也会给少数民族学生带来影响。在基础教育阶段,他们可能习惯了较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在大学教学中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学会自主学习、如何自主思考。对于许多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他们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与此同时,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还要克服语言障碍,这必然会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三)人际交往压力
人际交往压力“社恐”对于现如今的大学生来说或多或少都有存在,而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这种压力更是显得尤为突出。因其民族特色的文化背景、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以及独特的价值观,使他们在融入校园主流文化圈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比常人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文化背景的差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少数民族学生可能习惯于一种与主流文化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这使得他们在与同龄人交流时,常常难以找到共同话题或达到情感共鸣。因此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观念、习俗和习惯在主流文化中并不被完全理解和接受,从而这种被边缘化的感觉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和无助。其次,宗教信仰的差异也是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压力的重要因素。宗教信仰对于他们来说,往往不仅仅是信仰本身,更是一种文化和身份的认同。然而,在多元的校园文化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对自己宗教信仰误解、偏见甚至歧视的观点或行为,因此,这种压力不仅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压力,更来自于内心的挣扎和不安。最终,他们会因为这种人际交往压力感到自卑、焦虑或抑郁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四)经济压力和生活困境
经济压力和生活困境对许多学 的负 而对于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而言,这种压力与困境更是显得 施薄弱、就业机会有限等问题,导致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为困难 [5]。因此, 常的学习压力,还要承受着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家庭收入有限,往往无法满足他们接受高质量教育和培养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
除了经济压力,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还要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他们的家乡大多位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条件艰苦,且难以接触到外界的新鲜事物和先进理念。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医疗保健和卫生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落后,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这种生活上的不便和困难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四、心理辅导路径研究
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诸多心理困境及成因,高校应该关注、关心、关爱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过程 , 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体验更多积极因素 , 培养积极的、自信的、开放的、包容的心理基础 , 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建立多元文化心理辅导体系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压力, 高校应建立多元文化心理辅导体系。课堂作为育人主阵地,通过开设多元文化课程、举办文化交 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尊重和包容他们的传统文化和宗教 实施,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少数民族辅导员参与 小组展示、观看视频、破冰行动等多种方式 同时,注重将网络平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 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通过搭建丰富 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采用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方法和手段
(二)营造温馨的心理辅导环境
以环境育人建设为驱动,优化心理育人条件。针对少数民族新生入校后,通过新生游校园的锲机,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观学校大学生心理 悉心理咨询流程。各二级学院可与校心理中心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 域建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心理健康辅导室,可以通过对辅导 能规划 张贴、文化宣传等方式,让整个空间以清新、淡雅、柔和的暖色调为 民族 灯光和装饰物营造温馨、整洁、舒适的育人环境。与此同时,辅导室应从生 理和心理 维 导室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从而提高帮助少数民族学生疏导与解决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的效率,使心理辅导站成为少数民族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问题的专门场所且为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的重要阵地。
(三)实施个性化心理辅导策略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高校应实施个性化心理辅导策略。首先,在新生入学期间通过心理测评等手段,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具体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摸排的学生基本信息,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成员、民风民俗、兴趣爱好等情况。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机制作用,每班定期上交心理记录本,向班主任和心理辅导员汇报班级学生心理情况,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和干预。
地方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理育人基础。加强心理辅导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辅导的专 化水 条件 下,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二级学院组建“ 队伍,构建“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学院二 五级心理育人工作网络,形成全员参与 邀请心理健康专家为辅导员、班主任 及识别” “朋辈心理帮扶工作技 春,朋辈同行”主题心理健康理论与技能培训,做好朋
(四)构筑心理辅导活动平台
在心理辅导活动中,以心理活动为特色,丰富心理育人内容。高校可充分发挥活动育人功能,彰显心理育人实效,在新生中间开展心理团辅活动时,可以适当融入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如音乐、舞蹈、传统节日等,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理舒适度。通过破冰行动,加强班级同学的凝聚力。每学期结合特定时间节点如525、125 等心理健康日,通过关注大学生心理特征,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和谐 [7]。通过特色心理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积极地心理引导、缓解心理困惑、开发心理潜能、提升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全,着力实现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五)创新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
为了提高心理辅导的吸引力和实效 创新 心理辅导 充分利用新媒体与互联网技术为心理辅导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不同文化场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 即时聊天、视频咨询、邮件咨询等多种形式的便捷心 进心理健康应用程序和在线资源,如心理健康测试、放松训练 维护。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心理健康知 心理辅导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五、结语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成效一定程度上关乎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高质量发展,心理健康问题也关乎着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成才,关乎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全面落实。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对象 , 对于其心理健康的关注,有助于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质增效。建立多元文化心理辅导体系、实施个性化心理辅导策略以及创新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等路径不仅有助于缓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对于高校团结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白勇. 重庆市学校卫生协会心理专委会成立 [P]. 中华工商时报,2023(09).
[2] 吕晓丽. 少数民族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探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03):38-39
[3] 马玲玲 . 大学生心理困境的成因与疏解研究 [J]. 市场周刊 ,2016(11):117-122.
[4] 宋元元 .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研究 [J]. 贵州民族究 ,2016,(09):220-223.
[5] 段宇飞. 就业困难群体心理因素解析——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4
(01):88-92.
[6] 秦运来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五位一体”推进心理育人,助航培育时代新人 [OL]. 湖北高校思政
网 ,2023(12).
[7] 陆时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J]. 湖南教育,202(04):57-59.
基金项目:2025 年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统战理论研究课题“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困境成因及辅导路径研究(”编号:2025TZZ03);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的探索与发展—以‘解忧树洞’心理辅导站为例”(编号:23Z282)。
作者简介:秦运来(1993.09—),男,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萌(1994.10-),女,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