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司慧娟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1.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
2023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指明了人才是科技创新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现实主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2023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 年 1 月,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内涵。高技能人才作为战略人才的重要组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
1.1 新质生产力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交叉融合带来产业新变革,而传统生产力在内外多重因素约束下已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综合背景下,由新技术形态、新产业组织催生出的更高质量的生产力。其本质是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强调内在发展质量,在激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过程中走出一条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作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在新阶段的创新性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理论指引和现实动力。
1.2 新质生产力发展需高技能人才支撑
新质生产力是以突破性技术创新为主导,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以生产力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发生“质”的变革而形成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产业等以新技术、新科技为核心驱动的更高能级的生产力质态,对劳动者的知识、经验与技能有着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劳动者的学历、技能、工龄等不同维度通过创新机制和技术转化机制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1]。科技进步提高了对新型劳动者的技能需求,也使劳动者的技能和素养借助科技应用得到了提高。在影响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劳动者是首位要素。劳动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关键性力量,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要素。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阶段需要的新质劳动者是指能够适应新产业、新领域,掌握新技术的新质劳动者。作为与产业变革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需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2.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深刻改变着劳动力就业市场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提升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新技术引领下的产业变革会产生对于劳动者就业的“替代”与“创造”的双重效应。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许多简单程序化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甚至技术门槛较高的岗位也同样受到冲击,从而使劳动力就业总量减少。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促使生产任务增加,从而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同时新兴技术与生产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催生了更多新职业、新岗位,带动了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2.1 新质生产力对于劳动者就业数量的影响
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新兴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对于工作岗位产生的替代效应是社会各界已经广泛关注到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受到的影响之一,关于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普及将对极大冲击劳动力市场已经被广泛讨论。如,世界银行早在 2016 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中即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将有 55%~77% 的职业被取代。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生产工具的变革与生产要素的创新重组,促进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迅速发展,传统职业类型、工作岗位将被机器和软件取代,同时催生新职业、新岗位,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即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对于劳动者就业同时存在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工业机器人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和应用规模均居全球领先,通过对传统工厂“机器换人”的实地调研,发现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产生的就业替代作用,主要是针对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同时,工厂对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又催生出对于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对于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则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被触及。
2.2 新质生产力对于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
新质生产力对于劳动力就业结构会产生重塑。相比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就业数量产生的替代和创造的双重效应之外,对劳动力就业影响更大的是就业结构。如前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为例,新兴技术的出现会减少对于简单重复的低技能劳动力数量的需求,而对于高技能劳动力数量的需求是增加的。从劳动力的劳动类型和结构而言,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技能人群的体力劳动需求降低,但对于技能劳动者的脑力劳动需求增加,即对于技能劳动者群体中高技能劳动者的就业会产生积极影响,而对于中低技能劳动者将面临机器自动化带来的就业风险。
新技术对于不同行业、不同技能、不同区域的劳动者就业影响存在着明显差异。如,机器人应用对家具、造纸、制鞋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就业替代效应更为明显 [2]。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替代效应主要影响低技能劳动者,会造成低技能劳动者需求的减少,而对于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提高。这种影响在企业内部不同技能人群中也存在差异,主要是对常规性手工劳动产生替代效应、机器人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对非自动化环节的劳动力需求产生促进效应,以及新技术创造了具有劳动比较优势的生产任务内容而提升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人工智能对于劳动力就业的替代效应会在短期显现,而就业创造效应则具有一段时期的滞后性,因此,由于各地区的技术发展基础不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其就业创造效应已经开始显现[3]。
3. 新质生产力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提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劳动者是最为关键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必然要求掌握新型劳动工具、技术、知识与素养的新质劳动者 [4],高技能人才作为新质劳动者群体中的高级技能人才,必然要求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适应新产业、新模式的能力更强,对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应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更大挑战:
3.1 高技能人才总量与结构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我国现有技能人才总量达到 2 亿,占就业人员总量 26% 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 6000 万人。高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技能人才系统培养不足,导致技能人才总量、结构、类型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等现实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技能层次上存在初级技能人才多、高技能人才少,技能类型中建筑、纺织等传统型技能人才多,信息、能源、材料等现代型技能人才少;技能复合度上单一性技能人才都,复合型技能人才少。此外,职业是否可替代取决于工作岗位所需技能可被自动化的程度。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需要同时具备多种属性的技能,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作为技术工具可以替代一部分操作、控制、运营监控等技术技能,而暂时无法替代人工智能还不具备的社交、复杂问题解决等思维层面、情感层面的技能。
3.2 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与路径缺乏行之有效的系统化路径。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变革连接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供给。但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人才结构矛盾、产教衔接力度不够 [5]。如学校注重知识与技能训练,缺乏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养成;对外开放、国际化办学水平不足,缺乏高新技术复合型与国际化交流人才培养能力;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机制尚未形成,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不足。
4. 结语
当前我国仍处于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产教融合机制尚未健全、校企合作仍待深化的阶段,高职院校应积极转换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及时研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集群形成趋势,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宏观层面要做好制度设计做好保障,建设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一系列制度;指导产教融合体建设、发展,搭建好技能人才培育载体;中观层面要做好区域产业发展预测,合理调整优化院校专业、师资结构;微观层面要加强校企深度协同,共建师资团队、教学实训基地,加强产学研协作,创新完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聂霞,刘立新 . 人力资本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机制分 析 [J]. 调 研 世 界,2024,(11):36-45.DOI:10.13778/j.cnki.11-3705/c.2024.11.004.
[2] 李磊,王小霞 包群 . 机器人的就业效应:机制与中国经验[J].管理世界,2021,9:104-119.
[3] 张美莎,曾钰桐,冯涛 . 人工智能对就业需求的影响 : 基于劳动力结构视角 [J]. 中国科技论坛,2021,12:125-133.
[4] 曹 晔,孟庆国 . 国家战略人才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价值、特征与实现路径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26:3-10.
[5] 刘晓玲,庄西真. 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 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J]. 职教论坛,2016,1:62-66.
作者简介:司慧娟(1982—),女,河南许昌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及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适应江苏新质生产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2024SJYB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