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欧美玲

云浮市第二小学 527300

一、引言

云浮市是岭南文化中心,有云浮石雕,南江民俗,六祖惠能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既是云浮历史记忆的载体,又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1]。把云浮市非遗项目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开发非遗主题校本课程

开发非遗主题校本课程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它需要根据云浮市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与道德发展需要,对其进行整体规划 [2]。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中,要对非遗项目的道德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云浮石雕文化与工匠精神》课程,就可以围绕石材开采、雕刻等整个过程,展示工匠们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南江民俗与传统美德》课程可从民俗事象如岁时庆典、生活礼仪等方面,阐释敬老爱幼、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六祖惠能与智慧人生》以禅宗公案及惠能大师的生平事迹为媒介,传播明心见性与善人的道德智慧。课程建设队伍应由德育学科教师、非遗研究专家、一线传承人等组成,以保证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在教材融入上,要注意自然渗透,而不是单纯地添加进去,例如,在《劳动创造价值》的讲解中,可以将石雕艺术家的创作故事引入到《劳动创造价值》教学中,对南江习俗中表现出来的孝道进行剖析,从而实现非遗内容与课程主题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材、学生读本、教学资源包等一系列教材内容,为教师提供系统化的教学保障。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教学反馈,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地优化,使课程具有生命力和时代性。

(二)采用项目式学习及跨学科融合

项目式学习为非遗文化的深度探究提供了有效路径。在项目设计上,要选取具有教育价值和可操作性的非遗主题,如 " 云浮石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 项目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石料特性、工具演变、技法创新等问题;" 南江民俗文化调研 " 项目则可组织学生记录节庆习俗、采访民间艺人、收集传统歌谣[3]。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学习运用观察、访谈、文献查阅等研究方法,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证精神。项目成果展示可以多样化,如撰写调研报告、制作文化手册、创作主题展板等,既展现学习成果,又传播非遗文化。

跨学科融合则能拓展非遗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在美术学科中可以开展石雕纹样临摹、民俗图案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音乐学科可以引入粤剧唱段学习、民间器乐体验等内容,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语文学科则可以组织非遗故事创作、民间文学赏析等教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文化认知体系,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各学科教师要密切配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确保教育目标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三)打造非遗文化校园

校园作为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文化环境的营造对于传承非遗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非遗文化展示区的建设应注重系统规划与教育设计,按照 " 历史渊源-工艺技术-文化价值-当代传承 " 这一逻辑主线来安排展陈内容,采用实物展示、图文解说、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对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如“每月一非遗”展区,轮流介绍不同的非遗项目。

在空间布局上,可以把非遗元素融入校园的园林设计中,比如庭院里的石雕小品,长廊里的民俗画,使校园处处都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5]。开展非遗文化活动要注意经常性、参与性,可设立“非遗文化周”制度,每年集中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成立石艺社、粤剧社、民俗研习社等非遗学生社团,定期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聘请非遗传承人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定期到学校授课。这些活动要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情感体验,如组织一些互动项目如石雕体验工作坊、民俗游戏竞赛、禅茶文化体验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非遗小传人”培养项目是云浮市非遗保护和弘扬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会仔细筛选对非遗有较强兴趣的学生,并对其进行系统的训练,从传授技艺到了解文化内涵,再到培养传承人的责任感。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既可以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非遗的知识与技巧,又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与责任感。

通过开展“非遗小传人”培养项目,可以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校园里去展示,以此来激发其他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此同时,他们也能把非遗文化带进家庭、社区,用非遗故事、展示非遗作品的形式,使云浮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地认识与重视。

结语:

云浮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校园文化,拓展实践活动,将云浮市非遗资源有效整合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之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老师们要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将非遗资源的教育价值发挥到极致,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一代青少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琼珍 . 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探究 [J].学周刊,2023,12(27):130-132.

[2] 任春阳. 弘扬传统文化 促进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单元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行与思 [J]. 考试周刊,2023,23(32):137-140.

[3] 柴冰清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融合渗透[J]. 求知导刊,2022,45(32):126-128.

[4] 刘艳敏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践 [J].基础教育论坛,2022,12(32):181-182.

[5] 马惠琴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 知识文库,2022,34(15):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