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魏凯
山东省肥城市边院镇过村初级中学
课程思政的出现,是对国内教育体系“价值引领”功能的一种全面加强。之前,思政教育大多局限在思想政治课里,别的科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承载作用被淡化了。到了新时期的当下,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有所升级,于是就产生了课程思政这个概念,并慢慢渗入各个学科当中。初中历史这门课程有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优势。
一、课程思政与初中历史教学的契合点
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一线教育工作者需全方位、日常化地落实思政教育 [1]。课程思政着重强调以价值引领为重心,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流程当中,这与历史学科重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育人目标是相契合的。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可以给课程思政给予丰富的素材,做到知识学习和价值塑造的良好结合,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思政融入初中历史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思政资源
在课程思政融入到初中历史课堂的过程之中,把历史教材中的思政资源挖掘出来属于重要的策略之一。历史教材包含着大量有关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追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是知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又是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载体。教师在研读教材的时候要细致探究其中蕴含的价值内涵,并将其同课程思政的目标结合起来,促使课堂做到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做到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的统一。
例如,初中历史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第 5 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中,教师可以深挖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对甲午战争的详细介绍,帮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发生过程以及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当时中国遭受的耻辱以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等。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局面的剖析,引发学生对中华民族自强、独立、振兴历程的思考,启发学生对历史进行反思并培养历史责任感、树立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强精神和奋发精神。结合现在社会,思考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增进学生的国家历史使命感及时代感。
(二)构建情境化的课堂活动
在课程思政融入初中历史课堂的过程中,创建情境化的课堂活动可以有效增进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教师要按照教学目的和思政主题,把知识内容转化成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引领学生在设置好的历史环境里展开思考和探讨。凭借合理的情境设计,学生既能更直接地体会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意义,又能在情绪中产生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深层次认同感。情境化活动有益于把抽象的价值理念变得形象化,促使学生在浸入式的学习中达成认知和情感的融合。
例如,初中历史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2 课《中国共产党诞生》一课中,教师构建情境化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中国共产党形成时的历史背景及其重大意义。可以设置一个类似五四运动之后的社会状况,教师安排学生开展分组议论:“如果身处那个年代,你会做出怎样的政治走向”,这种角色扮演以及情境设计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矛盾,体会人民的觉悟状态,在活动中,学生们能够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拼搏与奋勇向前的状态,明白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伟大的意义,借此情境化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而且能够在感情层面与学生产生共鸣,强化学生的爱国感情与民族自豪之情。
(三)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延伸
在课程思政进入初中历史课堂时,联系时代背景进行延伸可以让教学更具现实性与思辨性。教师需要在讲历史知识时把相关时代背景及当下的发展形势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知道历史的同时能够意识到历史与现实是连贯的。从历史规律与社会发展情况中分析出时代的发展脉络和趋向,加深学生对国家发展道路、制度优势以及文化自信的理解[2]。通过这样的延伸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也促使他们在思考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责任感。
例如,初中历史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第 21 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从时代背景出发进行延伸,帮助学生认识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胜利,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一步。教师可以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后世界形势,如冷战的产生,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等角度入手,分析当时世界对中国解放战争的影响,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帮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责任感。学生从历史中真正理解新时代的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而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结论:
课程思政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也是优化历史课育人效能的有效举措。今后要继续深化课程思政与历史学科教学融合力度,持续发掘教材和社会层面蕴含的育人要素,定位育人方向,聚焦教材中的家国情怀等思政要素,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制度,构建更具生机、互动性更强和更逼真的课堂形态。历史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培养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效打通思政育人“最后一公里”,精准落实“三全育人”。
参考文献:
[1] 张翌 . 课程思政融入初中历史教学过程的研究与实践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2024(10):174-176.
[2] 范士娟 . 课程思政视野下历史教学文化自信培育路径 [J]. 学生·家长·社会 : 学校教育 ,2020(16):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