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跨学科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刘玉颜

广东省云浮市第二小学 广东云浮 527300

引言: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瑰宝,古诗词在语文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优化小学阶段的诗词教学既是落实新课改的具体要求,更是夯实学生人文素养基础的关键举措。当前诗词教学普遍存在形式僵化、解读浅表化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准确把握诗词精髓,影响了文化传承效果。为突破这一困境,教师需要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融合式教学策略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

一、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

(一)文化传承价值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文化传承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研读这些经典作品,能够帮助年轻一代深入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这些流传千年的诗篇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美学理念,让研习者在品味文字的过程中,与古人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二)审美素养的培育

古诗词以其精妙的语言艺术和独特的审美特质著称。沉浸于这些作品的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的艺术感知力。诗词中那些精妙的意象、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都是培养审美情趣的绝佳素材,有助于学习者逐步建立起高雅的审美品位。

(三)语言能力的提升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文字和深邃的内涵著称。通过系统研习,可以显著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反复诵读和记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掌握古汉语的表达技巧,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1]。

(四)思维能力的拓展

古诗词作品中的意象构建、象征表达及隐喻运用等艺术表现方式,要求学习者具备深入解析的能力,这种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研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学习者能够有效激发创造性想象,强化联想思维,并培养逻辑推理能力,从而促进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小学阶段语文课程中古诗词教学的跨学科整合策略

(一)古诗词艺术与音乐课程的有机结合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美感著称,将诗文与音乐元素相结合,能够显著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传统诗词以书面形式呈现,而音乐的介入实现了从文字表达到视听联觉的转化,有助于学生构建具象化的认知图式,从而强化对诗词意境的把握与记忆。

音乐化教学手段可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在预习阶段,教师可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设备,通过声画结合的导入方式,运用背景音乐、意境图片或情境视频等素材,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引导其感知诗词的情感基调与美学特质,为后续教学创造良好的情感铺垫。在正式授课环节,应着重探索音乐元素与诗词内容的契合度,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意象联想能力,促进其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

根据新课标要求,古诗词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通过诵读活动发展想象力,把握作品主旨。为此,教师可采取" 由表及里" 的教学策略,从三个维度实现诗词与音乐的有机融合:其一,运用配乐诵读强化审美体验。以《山行》教学为例,教师可选取恰当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在旋律中诵读诗文,逐步进入" 远上寒山石径斜" 的意境,在音乐、诵读与想象的交互作用下,深化对枫林晚景的审美感知。其二,通过吟唱方式引发情感共鸣。突破传统字词解析的局限,针对《七律·长征》这类作品,可采用吟唱教学法。该诗展现了红军跨越岷山时的革命豪情,教师可将朗诵转化为演唱,让学生在旋律中体会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所蕴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三,实现知识迁移与价值引导。诗词教学不仅要传承文化精髓,更要注重通过音乐化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规范 [2]。

(二)古诗词与视觉艺术的跨学科整合

在艺术教育领域,古诗词与美术创作呈现出深层次的互动关系。这种跨学科融合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诗词的意境美为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其次,绘画的视觉表现力能够具象化诗词中的抽象意象;最后,二者在审美追求上具有共通性,都强调形神兼备的艺术表现。通过将诗词的韵律美转化为视觉语言,美术作品获得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诗词艺术也拓展了其表现形式的可能性。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美术教育以视觉艺术为载体,通过图像创作实现情感表达与思想传递。古诗词具有鲜明的意象特征,教师可巧妙融入绘画元素,构建诗画交融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时,可指导学生运用基础绘画技法,将诗词意境转化为具象画面。考虑到儿童思维活跃的特点,这种跨学科教学法更符合其认知发展特点,能显著提升课堂参与度。以《古朗月行》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呈现月相变化图集,配合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诵读,帮助其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随后要求学生通过绘画再现诗中场景,并分享个人对月亮的独特感受。这种从抽象文字到具象图像的转化过程,使古诗教学更具感染力,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涵,从而优化教学效果。除该作品外,《望庐山瀑布》《咏鹅》等经典篇目同样适用于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能提升其审美情趣,使其充分感受古文学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3]。

(三)古诗词与道法学科的融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特征,其核心在于通过道德认知的传授与引导,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中华古诗词作为文化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在人格塑造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郑燮《竹石》为例,诗人借物言志,通过对岩竹顽强生命力的刻画,生动展现了面对困境时应当具备的坚毅品格,具有鲜明的德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 知人论世 " 的教学策略,在解析诗文内容后,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与人生经历,使学生深刻体会诗歌蕴含的精神内核,从而培养其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除《竹石》外,《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等作品均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可借此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教学,系统讲解寒食禁火、七夕乞巧、中秋赏月等民俗传统。课后可布置拓展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节日的起源传说、风俗演变及经典诗文,并通过课堂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这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既能突破传统讲授法的局限,又能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使其在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进而增强文化自觉与民族自信心 [5]。

结语:总体而言,古诗词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传承媒介,凝聚着先人文学创作的智慧精华,其育人功能不容忽视。当前诗词教育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群体应当促进跨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大胆革新授课模式,帮助学子深刻领悟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全面提升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美琪 . 跨学科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2025(7):124-127.

[2] 刘彩凤.“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策略探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2):58-60.

[3] 陈兰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读写教学策略探讨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1):122-124.

[4] 薄丽芸 . 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J]. 甘肃教育 ,2025(4):91-94.

[5] 胡春根 . 探究美育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5(1):126-129.

课题信息 : 本文系云浮市教育教学科研“十四五”规划(第二批)2024 年立项课题《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 课题立项号 :YF24 –1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