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科学思维”培养的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谭东玲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中心小学 529060
一、引言
科学思维,作为一种基于证据、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的认知方式,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也是个体在信息时代必备的关键能力。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启蒙学生科学思维的重任。然而,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受限于教材编排、课时安排、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因素,教学往往偏重知识点的传授和记忆,对科学思维过程的关注和培养相对不足,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科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二、科学思维与大单元教学:理论基础与现状分析
2.1 科学思维的内涵及其在小学科学中的价值
科学思维并非单一的认知能力,而是一个包含观察、比较、分类、推理、预测、解释、质疑、批判、创新等多种思维方式的复合体。在小学科学中,培养科学思维意味着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探究世界。例如,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的生长状态,学习分类和归纳;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学习控制变量和逻辑推理;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解释现象,学习证据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科学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更能为其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及其对科学思维培养的促进作用
大单元教学区别于传统的单课时、碎片化的教学,它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或大概念,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结构化的学习单元。其特点在于:主题性(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整体性(关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情境性(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探究情境)、实践性(强调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生成性(鼓励学生在探究中产生新问题和新认识)。这些特点与大单元教学对科学思维培养的促进作用紧密相连。例如,围绕一个主题的深入探究,能让学生经历更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在过程中锻炼观察、假设、实验、分析、结论等思维环节;知识的结构化整合,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认知,提升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真实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
三、指向科学思维培养的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设计
3.1 单元主题的确定与科学思维目标的设定
以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为例。该单元内容涉及种子的萌发、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身体结构及其功能等。在设计时,我们首先确定单元主题为“生命的奇迹:探究植物的生长历程”。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向科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例如,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更要能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数据,归纳出植物生长的规律,培养其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认识植物的不同器官,更要能通过解剖、观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究各器官的功能,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培养其分析、解释、联系等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结构化
打破教材原有课时的界限,将“种子的萌发”、“根和茎的作用”、“叶和花的作用”、“植物的生长过程”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设计成三个子任务:任务一“种子如何醒来?”(聚焦种子萌发条件与过程);任务二“植物的身体里藏着什么秘密?”(聚焦植物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任务三“植物的一生经历了什么?”(聚焦植物生长周期与影响因素)。每个任务都包含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形成一个螺旋上升、层层深入的学习链条,使原本分散的知识点围绕“植物生长”这一核心概念,形成一个结构化的知识网络。
四、指向科学思维培养的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实施
4.1 创设真实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教学伊始,展示一段植物从种子到开花结果的延时摄影视频,或者展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如校园里的树木、家里的绿植),提出问题:“这些
植物是怎么长大的?”“它们经历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产生对植物生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
4.2 分层推进活动,落实思维训练
按照设计的三个子任务,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每个任务中,根据活动目标,明确需要重点训练的科学思维点。例如,在“种子萌发条件探究”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对照实验,理解控制变量的重要性;在“植物器官功能大揭秘”中,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观察、比较、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进行逻辑分析。教师适时介入,通过提问、提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暴露思维过程,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实践成效与反思
5.1 实践成效
经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实践,观察发现,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表现出更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能够初步运用控制变量、归纳推理等方法。在小组合作和交流展示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也有所提升,能够对同伴的观点提出疑问或补充。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认识不再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能够从结构、功能、环境等多角度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这些变化表明,大单元教学设计确实为科学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5.2 反思与改进
当然,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例如,大单元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具备更强的课程整合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部分探究活动耗时较长,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精心规划;如何更科学、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仍需进一步探索。未来,需要在教师培训、教学资源开发、评价工具研制等方面持续努力,不断完善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结论
指向“科学思维”培养的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是深化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尝试。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探究情境、组织结构化活动、融入过程性评价,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科学思维训练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生命奥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虽然实践中仍面临挑战,但其价值已初步显现。展望未来,应继续深化大单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更多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让科学思维之花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绽放得更加绚烂。
参考文献:
[1] 郑永和, 郭玉英. 小学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式学习研究[J]. 课程. 教材 . 教法 , 2018, 38(5): 77-83
[2] 王素. 核心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路径与案例[J]. 教育科学研究 , 2020(1): 45-51.
[3] 刘美凤 , 王晓东 .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 [J]. 中小学教师培训 , 2022(7): 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