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迹核算优化水利水电工程全周期管理
马思佳
身份证号:411481199109079612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日益加剧,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水利水电工程作为能源与水资源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全生命周期涉及众多环节,每个环节均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碳排放。在建设施工阶段,大量建筑材料的生产与运输、重型施工设备的运转,都会消耗大量能源,产生可观的碳排放;运营维护阶段,工程设备的持续运行、照明及辅助设施的用电等,也会导致碳排放的持续累积。传统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模式往往忽视了这些碳排放问题,缺乏系统的碳排放核算与管理机制。碳足迹核算的引入,为改变这一现状带来了契机。它能全面梳理工程各阶段碳排放脉络,助力管理者清晰掌握工程碳排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推动水利水电工程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碳足迹核算在水利水电工程各阶段的应用
1.1 规划设计阶段的碳排放预评估
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碳足迹核算发挥着关键的预评估作用。通过对工程选址、规模确定、技术方案选择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碳足迹核算,可提前预估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水平。在工程选址时,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如风力、光照资源等,若工程靠近风力或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可在后续运营中更多利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对于工程规模,过大的规模可能导致更多材料使用与能源消耗,通过碳足迹核算模拟不同规模方案的碳排放,有助于确定最优规模。在技术方案选择上,对比不同发电技术、施工工艺的碳排放差异,例如,采用新型高效水轮机技术,可提高发电效率,减少因发电不足而需额外调用高碳能源的情况,从源头上为工程低碳建设奠定基础。
1.2 建设施工阶段的碳排放监测与控制
建设施工阶段是水利水电工程碳排放的集中爆发期。碳足迹核算在此阶段用于实时监测与精准控制碳排放。借助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施工过程中各类设备的能源消耗、建筑材料的生产与运输碳排放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对于施工设备,如大型挖掘机、起重机等,通过核算其燃油消耗对应的碳排放,可及时发现高能耗设备,采取设备升级、优化施工流程等措施,减少不必要的空转与低效运行。在建筑材料方面,详细核算水泥、钢材等材料从生产到运输至施工现场的碳足迹,优先选用本地生产、低碳排放的材料,缩短运输距离,降低运输过程碳排放,有效控制建设施工阶段的碳排放量。
1.3 运营维护阶段的持续碳足迹跟踪
运营维护阶段贯穿水利水电工程的长期运行过程,碳足迹核算持续跟踪碳排放情况。对工程设备的日常运行能耗,如发电机组、水泵等设备的电力消耗进行核算,及时发现设备老化、故障导致的能耗异常升高,安排针对性的维护与设备更新。同时,考虑工程配套设施,如办公区域照明、通风系统的能耗,通过节能改造,如更换节能灯具、优化通风控制策略,降低能耗与碳排放。此外,对于工程周边生态环境因工程运营产生的碳排放变化,如水库蓄水导致的水体碳排放,也纳入碳足迹核算范围,综合评估工程运营对环境碳平衡的长期影响,为运营策略调整提供依据。
二、碳足迹核算对水利水电工程全周期管理的优化作用
2.1 助力节能减排策略制定
基于碳足迹核算结果,水利水电工程能够精准制定节能减排策略。在明确各阶段高碳排放环节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于建设施工阶段高碳排放的混凝土浇筑环节,可采用新型低碳混凝土材料,或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减少水泥用量,降低碳排放。在运营阶段,若碳足迹核算显示某区域照明系统能耗过高,可引入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根据环境光线与人员活动情况自动调节亮度,实现节能。通过这些精准策略,工程可有效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2.2 提升工程全周期成本效益
碳足迹核算有助于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全周期成本效益。虽然在前期引入碳足迹核算会产生一定成本,但从长期看,通过节能减排措施,可降低能源采购成本。例如,在运营阶段通过设备节能改造,减少电力消耗,节省电费支出。同时,工程低碳形象的树立,有助于获得政策支持与社会认可,可能在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获得优惠,降低综合成本。此外,合理的碳足迹管理可延长工程设备使用寿命,减少设备维修与更换频率,进一步降低全周期成本。
2.3 促进工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转型
碳足迹核算为水利水电工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转型注入动力。在全球绿色发展浪潮下,碳足迹核算推动工程在各个阶段贯彻绿色理念。从规划设计的绿色选址与技术选型,到建设施工的低碳施工工艺应用,再到运营维护的持续节能减排,整个工程全周期实现绿色化升级。这不仅符合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发展的要求,也满足社会对环保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期待,使水利水电工程在保障能源与水资源供给的同时,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碳足迹核算在水利水电工程全周期管理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从工程规划到退役的各个阶段,通过精准评估碳排放,为节能减排策略制定、成本效益提升及绿色转型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水利水电工程在低碳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然而,目前碳足迹核算在水利水电工程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水利水电工程涉及环节众多、系统复杂,不同工程类型与规模差异大,导致碳足迹核算缺乏统一、精准的核算标准与方法体系,数据收集难度大,核算结果准确性受影响。另一方面,水利水电行业内对碳足迹核算的重视程度与专业认知不足,部分企业与管理人员缺乏碳足迹核算专业知识与技能,难以有效开展相关工作。此外,碳足迹核算成果在工程决策、管理中的应用深度与广度不够,尚未充分发挥其对工程全周期管理的优化作用。未来,需加快构建水利水电工程碳足迹核算标准规范,加强行业人员专业培训,提升核算技术水平与数据质量,促进碳足迹核算成果与工程管理深度融合,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在碳足迹核算助力下,实现更高质量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行业力量。
参考文献
[1]李雨晨.长江上游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D].重庆交通大学,2022.
[2]李哲,王殿常.从水库温室气体研究到水电碳足迹评价:方法及进展[J].水利学报,2022,53(02):139-153.
[3]郑巧珍.水电工程建造阶段碳足迹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